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92|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第一義諦 [複製連結]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9-28 20:39:2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說諸行處,名世界法;說不行處,名第一義。──大智度論卷一.釋初序品中緣起義
  
  這個偈子是說,心中有牽掛,便屬凡夫世界;心中無牽掛,便見超越境界。「世界法」亦稱世間法,世上凡事凡物,都有它們的界限,故名世界;世是時間過程,間是空間位置,故名世間。由此可知,人有生命過程,也有生活的範圍,所以活在「世間」。如果我們的心理體驗只限於現象界,行為價值亦侷限於現象界,也是在世間,沒有出世間。
  
  「說諸行處」的「行」字,主要是指我們的心理行為,由於外界環境的刺激而使心理產生貪、瞋、癡、慢、疑、不正見等六種困擾,稱為六種根本煩惱。如果心不受環境影響,也就不致產生這六種心理活動,便得解脫,這時叫作「心行處滅」,這兒形容為「不行處」,也叫作第一義諦。此時的煩惱分別相,自我中心的執著相,便不起作用了。
  
  第一義諦的不動相,相對於第二義諦的虛妄,一旦洞明第一義諦,一切現象都是那般的完美現成、無理可述、無心可動、無物可障礙自己的心了。第一義之中沒有煩惱分別的執著,卻有無私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慈悲心類似同情心,而不等於同情心,同情心是有特定對象,也有特定的時段,慈悲則是平等視一切眾生,永遠關懷一切眾生,依眾生的差別需求,以無私的智慧做反應,給予適時適切的幫助。第二義又名為世俗諦,是以自我中心出發,來看世間事,先有自我的價值判斷,次有自我所執著的模式,所以是主觀的,亦即《金剛經》所說的「有所住」心,這時所見的世界,就是能夠引起煩惱痛苦的世間法。
  
  要達到第一義,很不容易,一般人能從理論知道有這種境界,也算不錯了,雖然不能真懂,也不能真的做到,但不妨揣摩一下這個偈子。每當心裡混亂困擾之時,告訴自己:不要接受環境的擺佈,不要接受煩惱的作弄,對人要存慈悲心,對事要有智慧心,如此一來,也就不致於那般的痛苦和煩惱了。


聖嚴法師著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9-9-30 09:22:41 |只看該作者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世俗諦者謂一切世間。語言文字 見聞覺知。
勝義諦者謂心行處滅 無復文字。離於一切見聞覺知


凡是需要藉語言文字溝通,不離見聞覺知
即是叫做「世俗諦.世間法」

勝義諦.出世間法 則無語言文字,離於見聞覺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2 16:5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