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4-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2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7065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得未得,空不空
活佛師尊慈語【得未得,空不空】
◎儒家哲理,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得,此二句甚合修持道理。然猶未足,應加一句,深得而後,知無得。
◎靜是指心性而言,心不起念,性不住心,又即心不外向,當然謂之靜。又心如止水,止水亦當然靜。
◎人能心靜不動,自然心清理明,既達此境,便可安而無慮。無慮則神清,心定則智躍,縱有萬般愁緒,一靜可安,既安則理智奔騰。俗語之「心緒清」,無他,靜耳!心緒一清,智慧便來,既有智慧之助,便有得之見。(得其法,得其門。)
◎心靜,性就自然顯,自性根本是定的,不過為六根所掩蔽,故自性不露,假使心不起念,根塵自澄,則性當顯。
◎何謂深得?就是深明『得』字之義,進一步而知得之骨髓,謂之深得,例如說:得錢。錢在你手,不是已經得嗎?但是錢是否永遠為你所有,深一層研究,始終都是未得,所以『無所得』謂之真得。有等於無,無亦等於有,你說到底是否得呢?
◎現在略解「無得」之義,得不能認為深知得之道理,就因為凡有得之心,已經是有著有執,而且有了分別心,故不能「空」。無所得就是要空一切,怎叫『空』?就是無所得。何以要空?因為不空,則心內有住,有無宿物,才能自然而安。
◎因此,修持『得』,便要進一步知『無得』,等於「空」。不過『空』字又深一層研究,有空之執,叫『執空』,要連空字都不縈於心,才是正覺。
來源:道法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