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0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參悟《清靜經》的修真大法
《清靜經》中論述的清靜修真之方,可源推至道祖所論述的清靜無為的理論。此乃道教修行一以貫之的無上宗旨。《太平經》中曾提到:“求道之法,靜為基先。心神已明,與道為一。”教門修煉強調以靜為基,唯有身心皆可以止止而不妄生雜念,才能保持精炁神的洞徹清明。針對這一道理,《呂祖百章句》中進一步解釋說:“無念方能靜,靜中氣自平。氣平息乃住,息住自歸根。歸根見本性,見性始為真。”道教把修行又稱為修真,是指要修除掉依附在身心上的欲望,從而見得本性真然。
如何見本性?唯有清靜是真法門。如何得清靜?《坐忘論》中寫道:“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這裡仍指出,學道必然要做一番去欲收心的功夫,把外放的心念回收到“我”之上,內守真我以達寂然不動之態。《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更認為,清靜是保養身心的實踐法門,若可以做到恬淡虛無,則體內真氣不會耗散,修煉之士再內守其精神,身體自然康泰無病。《太上老君內觀經》中也有章句論述此理,曰“人能常清淨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這裡指出,若能得清靜,則可實現與道合真的修行理想。
世人曰清靜,多與紅塵煩擾相對照。其實,修道要實現的清靜,並非是無雜事可擾,而是把清靜視為一種恒常態,不因任何緣動而擾亂清靜心,即是要實現“常清常靜”的境界。外界紛擾之相不動形神,則無外緣可亂;內在欲望貪求之相不生於心神,則無內緣可驚。如此一來,就可做到內外兩相忘的功夫。雖曰內守真我,然而守無可守,“我”亦不存,便是謂得道了。此時的妙處,又如經文中所言“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修行中的大清靜,也就在這杳杳冥冥之間。
論及道教經典,其數如恒沙,其間又多是指玄類與煉養類的文本,未得其門者往往參悟不透要旨所在。自太上道祖傳世五千文以來,道教修行皆以無為、自然為宗,雖術法眾多,但卻不離身心清靜之本真。而道教所說的真靜,又並非不去觀照紅塵瑣事,乃是要以真常清靜應感萬事萬物,事來則應,事去則忘,去留兩無意,不會因為事來事去而擾動心中一泓清泉。
學道修真,必以祖師經典為學修的法門徑路。《早晚功課經•序》中提到,“經之為經,是前聖之心宗;咒之為咒,乃古仙之妙法”,是後學者之入道門牆、修仙徑路。一心參玄者,若能二六時中、行住坐臥皆參得祖師經典中的種種妙處,其得道之時也便指日可待。參悟玄機依賴於對字詞的通透理解,但也要避免陷入對個別字眼的執迷之中。經中有雲“上德不德,下德執德”,若因為過分執著某幾個字詞的是非對錯而不見中心主旨,這豈不是最大的遺憾?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