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0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廟宇所用的大筊
卜筶是傳統漢人社會中常見的卜問神意之信仰行為,又稱擲筊、擲杯、跋杯。筊杯為民眾常用的占卜工具,是信眾與神明之間溝通卜問指示的祀具之一。「筶」民間通稱為「筊杯」或「杯」,為傳統的卜筮用具,一副兩片,信眾以之祈求神明指示,以筊杯祈求神祇指示的行為稱為「卜筶」(卜杯)。
筶的使用可追溯自古代以貝殼進行占卜的傳統,古代也稱為「杯筊」,或作「杯珓」、「珓杯」。關於「杯珓」兩字的字源,宋代學者程大昌在《演繁露‧卜教》中言:「後世問卜於神有器名杯珓者,以兩蚌殼投空鄭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或以竹,或以木,略斵削使如蛤形,而中分為二,有仰有俯,故亦名杯珓。」大意是說古代是用蚌殼投擲於地,再視俯仰狀況,來斷吉凶。後來才逐漸改用竹子或木片,但仍做成蚌殼狀來替代。因蚌殼可如杯子般盛水,是為「杯」;珓的發音和「敎」的發音類似,表示借由杯珓的仰俯情況傳達神佛的之意給予指示,於是使用「珓」一字。 臺灣當代的道士仍保留古俗,以金屬製貝殼狀的兩只小筊杯,紅繩串之,並於桌上卜筶使用。而當代所見之筶,其形式多作中央圓、兩端尖的新月形,以平坦的一面為陽面,浮凸的一面為陰面,其材質通常為竹頭或木材,若是竹頭所製,也稱為「竹頭杯」。
臺灣目前通行的卜筶程序,在進行卜筶前須先向神祇上香稟明姓名、地址與所欲請示的問題,其次再以筶請示神明是否同意給予指示,然後才可正式針對心中的問題來提問卜筶。卜筶時,先將筊筶在香爐上方順時針繞幾圈,然後再擲地觀察兩片筊筶呈現出的面貌,以一陰一陽為聖杯,表示神明給予肯定的指示,兩者皆陽為笑筶,表示神明開心在笑,或是不置可否,兩者皆陰為哭杯或伏杯、怒杯,表示神明不同意或是否定、不高興的意思。若是求籤,往往還會配合求籤的籤桶、籤詩、解籤簿,以供民眾參考。有的廟宇還會有專門的解籤老師,義務幫忙服務,幫信眾解決心中的疑問。
筊杯的大小不一,通常大小以手掌能握住為主,但也有廟宇特別製作大型筊杯,在民間信仰中,特殊尺寸的筊杯也必須請示神明是否合意。大型筊杯一般是由雙手捧著金紙,如大箔(百)壽金或壽金上,筊杯放在金紙上,雙手握好壽金,再將筊杯於空中拋起再落下,如廟方卜問重要事務時,像卜值年的頭家爐主、慶典日期、刈香或繞境起馬的出發時間、建醮事宜、卜四大柱醮首人等。
在臺灣的道教廟宇或民間信仰的廟宇,在神桌上幾乎都會設置數對以上的筊杯,好讓求籤者、信眾或廟方的頭人主事者,方便向虔信的神明卜筊請示指引方向用。「筊杯」簡稱「杯」,故台語說的「擲筊」又名「跋杯」。
此外,一般民家屬傳統道教或民間信仰者,家中神明廳安奉有神明彩或其他神明者,往往也會備有一對筊杯,以供日常請示問題之需。若家中供有祖先牌位者,想請示問題時,也可使用筊杯。除非是針對新亡的祖先或親人,在未滿一年或三年,尚未合爐,未成為祖先神時,在請示時新亡的祖先魂時,不能使用「筊杯」,只能用兩個銅板(鎳幣)充作卜筶的杯具,來請示其意見。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