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7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傳奇故事] 秦軍久戰無功秦王欲撤兵,主帥回復二字息壤,秦王立刻增兵五萬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2-22 06:19:1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秦軍久戰無功秦王欲撤兵,主帥回復二字息壤,秦王立刻增兵五萬

2017-12-25 由 沉靜的猛男子 發表于歷史

相傳,夏朝初年,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九鼎從此成了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先後把九鼎尊為政權傳承之寶。




春秋時期,周王室對天下的統治逐漸衰弱,很多雄起的諸侯國便對九鼎起了覬覦之心。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依仗楚國兵力強大,把軍隊開到東周首都洛陽南郊,向周王室炫耀楚國的強盛,並詢問周朝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的企圖。問鼎中原這個詞便由此產生,此後問鼎中原也成為天下諸侯王的畢生夢想。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強盛起來後,到了秦武王即位時,秦武王重武好戰,早就萌生了問鼎中原之志,為了能妥善抵達周朝觀看九鼎,秦武王一上台就打算髮兵攻打韓國的宜陽,來打通通往周朝的道路。但宜陽是韓國的軍事重鎮,有重兵把守,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長途跋涉中還要預防趙魏兩國的背後偷襲。為此,秦國庶長樗里疾堅決反對這種勞師費財的冒險舉動。




秦武王聽後很不高興,就詢問左丞相甘茂的意思,甘茂深得秦武王的器重,就建議自己出使魏國,遊說魏國協助秦國攻打韓國,魏國如果幫助秦國,趙國就不可能越過魏國的土地偷襲秦軍,這樣秦軍就沒有了後顧之憂。秦武王聽後大喜,重賞了甘茂,命他出使魏國。甘茂力挺秦武王攻打宜陽,與右丞相樗里疾的意見相反,此後兩人也結下了梁子。


甘茂成功說服魏王助秦後,秦武王派甘茂為主將帶兵攻打宜陽。但秦軍在宜陽城下足足攻打了五個月,仍舊沒有攻下宜陽,秦國右丞相樗里疾和公孫奭就趁機勸秦武王退兵。秦武王思前想後,也覺得曠日持久,對秦軍不利,就命使者召回甘茂。



甘茂接到命令後,並沒有立刻撤兵,而是寫了兩個字」息壤」,讓使者帶給秦武王。秦武王看到這兩個字後,恍然大悟,立刻讓大力士烏獲帶兵五萬增援甘茂,甘茂得到這五萬生力軍後,一舉攻下宜陽,斬殺韓軍六萬多人,迫使韓國向秦國謝罪議和。


息壤,據說是古代一種能自生長,永不耗減的土壤。據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甘茂也把息壤借指為秦武王的信任,意思是只有秦武王的充分信任,才能阻擋源源不斷讒言攻擊的洪水。另外,息壤也是一個地名,巧合的是甘茂領兵出征前就算定後方會有讒言詆毀,當他帶兵行至息壤時,就裹足不前。秦武王得知後,親自前來催促他火速進兵宜陽,甘茂就趁機與秦武王定下息壤之盟,讓秦武王給予充分的信任,不要相信後方的讒言毀謗,所以秦武王看到息壤二字後,就想起了當年的盟約,果斷增兵五萬,最終取得了勝利。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秦武王在打通宜陽,到達東周后,為了和手下大力士比賽舉鼎,結果絕臏而死,也算了解了畢生的心愿。但此前立下軍功的甘茂卻因秦武王之死受到了牽連,先是逃到了齊國,最後死在了魏國。都說秦國國君多薄情而寡恩,雖然廣求賢才為秦所用,但賢才多數不得善終,商鞅受車裂之刑,張儀事秦多年後逃奔魏國,白起身經百戰自盡身亡,甘茂逃到齊國後還做了齊相,由此看來結果也不算太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27 01:1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