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5-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9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94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煉氣」促長生
煉氣是道教徒日常修持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以持久地鍛煉導引和呼吸,融會天地之精氣於自身,祛除疾病,長生成仙。
中國古代就有煉氣之說。南朝劉宋鮑照的《鮑參軍集》有句稱,「淮南王,好長生,服食煉氣讀仙經」。淮南王者,即西漢劉安。道教養生之術繼承了古代的煉氣方法。唐代高道孫思邈有《存神煉氣銘》稱,如欲存身,先須安神。如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悔,氣海充盈,心安神定,如安而不散,則身存永年。宋元以後,內丹之術流行。內修是道教徒的日常修持的主要內容。煉氣則成為內丹術的第一階段,即築基的主要方法。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如常人心。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入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專注一境。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也不動。由此進入七候。
第一候:停心入內,神靜氣安,名為得道。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
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仙人。
第四候:名曰真人,存亡自在。
第五候:煉氣為神,名曰神人。
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曰至人。
第七候:身超物外,達於道源,名曰究竟。
煉氣的方法,在各派內丹著述中均有闡述,並各不相同。但其要則是寶氣與行氣。寶氣者,即惜氣而不亂耗氣。行氣者,即煉氣而不停滯氣。約出於唐代的《太上混元真錄》稱,食氣固精,受明玄經,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雲門,下固靈根。寶氣則得道,得道則長久。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氣行之,則為道也。道士日常修持煉氣之目的,一是為求長生,二是為與神明交會。明代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道門十規》稱,「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先求岩谷名師,草衣木食之士,開發萬法根宗,精勵香火,止佩一法一籙一職。苟能晨夕煉神養氣,修持不怠,與神明交格,言行無慊,何患法之不靈,將之不佑」。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