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5-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9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94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天道的追尋者——道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家,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唐代尊封老子,為了美化唐皇室,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發源於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從中國的洪荒時代起人類首先開始尋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認為萬物有靈,這是原始人類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現的理論(英語:animism),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敬信,靈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直至在歷史的河流里慢慢進化成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對天無上的信仰,後世各類至上神的雛形。在原始社會時代,已有先賢追問生命的意義,挑戰人類生命的極限。炎黃子孫的先祖,中華民族始祖,古部落聯盟首領,軒轅黃帝應為第一人,據《史記•封禪書》載「且戰且學仙」,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
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對自然敬信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天命實際上是指對自然的規律、法則的敬畏信仰。《荀子•天論》言:「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這時初步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在遠古部落社會,政祭本是合一,國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請求解疑答惑。(大巫是擔任上帝與下帝之間媒介任務的人,掌國家祭祀。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個崇高的職業。軒轅黃帝出戰之時,都要請巫咸作筮。國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們的同意。如果他們不同意,即使其它統治者同意了,事情還是不行。)周代鬼神崇信進一步發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完整的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法祖。
敬天信仰出自儒教聖經《詩經》:「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東漢順帝時(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五斗米道,把儒家的敬天與百姓法祖總結匯集並加入其他諸子的思想而成為一個嶄新的宗教,名曰道教。道者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玄之又玄,無法用任何語言文字來表達。從此道教得在中國以一種宗教形式進行發展傳揚。具體來說,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有著特色鮮明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 、垂法濟人、無量度人,早期主要思想《易經》以及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道教的第
許安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它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對近代世界也有著不可小窺的影響性。(道教經書的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記錄了道教的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醫藥學、養生學、化學、音樂、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珍貴資料,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
道家思想作為首先獨創了樸素唯物主義本體論學說的代表,從春秋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先秦時期在著名的儒墨顯學裡獨樹一幟,漢初,完全成為顯學。所以,漢朝就有了具體正規的教團產生,奉老子為道德天尊,把原來深奧的道德哲學更進一步升華、粹煉了。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愈發完善。道教以道為至高信仰,認為無形無象、玄之又玄、無法言說。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不停地無中生有、有又還無地周而復始運轉變化」。現在科學理論一般淺顯的理解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不老不死、普濟眾生)的方法。 其實基於現實世界,道教也有著各種積極的意義:道法自然,珍愛生命、珍愛自然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得道成仙。通過度化了自己,提升了個人的生命質量與靈魂能量,再進一步為人類社會做貢獻。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精神和肉體進行自我控制,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突破生命的桎梏,掌握自己的命運。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道教教派眾多,從創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早期的五斗米道創教時,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供奉「三官」,從而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寇謙之的天師道,由於其享「天師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雲中者音誦新科之誡》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為必然的了。太平道開始創教時,後者則崇拜黃老,供奉「中黃太乙」。東晉中後期,上清派、靈寶派相繼出現,新出現的《上清》《靈寶》經中,不再尊太上老君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為最尊,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顯,有的經書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後來在各派協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識,正是在這種師徒關係下,使他們成為三位一體的「三清尊神」,為道教神仙譜系中的最高神。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創派真人、主祭神靈等。道教在吸收各種原始宗教、民間宗教、神話傳說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譜系,並與原來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總支形式。道教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它時常與其它宗教、人們的傾向願望相互影響。幾千年間,中國的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個教派間雖然也時常有矛盾,但沒有爆發過大的宗教戰爭,這是值得慶幸的。
道教和任何外族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是中國人的根和本,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真正本土華夏文明傳承的結晶,自軒轅黃帝賜姓百家姓開始,至今已有4710多年的歷史(道歷)。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華國人文化催生的,乃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是促進科技發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愛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道教遵道貴德。故學者說「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法幻化,業不可逃,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變化飛升,其不信天命,不信業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道教是最自由、最自然和最靈活而健康的思想體系,這正是因為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教義。因為沒有固定的教義,所以沒有偏見,也沒有思想統一和遵從正統教義的要求。世界文明史告訴我們,在一個專制僵化的權威之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就不能存活。K. M. Schipper又認為:道教之所以能贏得很多西方人的信奉,還因為它的思想有非常進步的、超過其它宗教的神學境界,是一種對「人人有責、清凈無為、天然和平的宗教,」如道教之「道」不是「神」,卻又會生出和養育「神」與萬物,故道教既非「一神教」,也非「多神教」。
來源:每日頭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