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為什麼修行?為什麼隱居?
究竟為什麼修行?究竟為什麼隱居?
弘揚正信需要真正體悟道教的意義,了解什麼才是道士,非要避世才是道士嗎?不事生產逍遙自在?是為了隱居而隱居,還是為了修行而修行呢?
出世、隱居不是清高,不代表就超脫了,反而可能因為更看不開,才選擇了這條路,對於誘惑或者挫折,可能還沒有普通人更好的面對。
一定程度上,隱居修行的所謂高人,人情世故、社會貢獻、自我能力、道德觀念比不上一個優秀的社會工作者,他們的興趣愛好、文化修養、人品素質比不上一個謙恭有禮的正常人,對各種誘惑的抵抗力可能低於常人。
如果說要談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麼也是自私的追求自我而已,我們可以把隱居當作成人童話,但是,我們不能靠童話過日子,不能靠童話來生活,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安徒生。
由人才產生了宗教,不能由宗教來掌控人,如果一個宗教不能更好的讓人明智,讓我們變的更積極更自在,存在也沒有多大意義,如果還存在,可能只是為了某些群體的利益而存在,只是另有目的而存在。
不是宗教就是萬惡的,不是宗教就是美好的,宗教本身沒對錯,錯在什麼人在用宗教,錯在究竟用宗教表達什麼。所謂弘道,所謂行道,歸根結底,是為了正信,在網際網路時代,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必須做到的就是對宗教理念的堅持。
網際網路上的宗教,越簡約化越好,越明理化越好,越少迷信越好,越接近人越好,理解道教是多樣性的,修持自我也應該從真正的守德做起。
就如同談戀愛一樣,第一眼的感覺非常重要,對待信眾,要真正真心對待,無功利化的對待,就如同談戀愛一樣,珍惜美好的感覺,但有些人把「跟談戀愛一樣的心態去對待信眾」搞成了「跟信眾去談戀愛」;就如同把無為理解成無所作為,把無爭理解成逃避和無原則的退讓,都是不可取的。
弘道,先讓自己做個明白人,傳播一些最簡單的道理,把華麗外殼去除,讓信眾覺得你是人,然後再覺得你是可以信賴的人,然後再了解宗教。
我們都是平凡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怕修行,也是為了在皈依後更坦然自在、生活的更好。
總之,我個人認為,我們崇拜的不是神佛,而是神佛所代表的真理、慈悲與智慧;大眾信任的不是道士、和尚的衣服、身份,而是宗教徒詮釋的文化、明智與信仰;坦然面對我們應該面對的一切,堅守底線詮釋符合我們時代的宗教,無畏無懼,無憎無惱,我心觀世界,世界即我心。
修道不必安什麼心,修行不在於我們多高尚,而是經歷後,怎麼提高我們的底線同時,戒律不是為了束縛人,而是為了約束自我、完善自我;我們修道更多的應該是注重傳承與弘揚文化,讓道教在我們的時代以適合我們的方式綻放新的活力。
道教修行追求長生,但是,不能為了追求長生而長生,不僅僅要注重生命的長度,也要注重生命的寬度;把自己活成千年王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味的追求長生而不注重我們內心的修行,意義不大,一個人自私的活著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當不因道教的美好而喪失自己的判斷力,不因道教的醜惡而喪失對道教的興趣,因為嚮往光明而主動摒棄黑暗,因嚮往美好而自我修正的時候,才真正走上了信仰之路。
方外不必深山尋,觀照內心道自聞,非因出世無情義,非因入世多俗氣。
稱心以為用,合理以為行,循禮以為道,重信以為德。
重情為君子,逍遙是神仙,隱居而聞天下事,居塵而有無爭心。
居士供養衣食母,勿因教義失正心,慈悲度世非口中,莫因玄奇失自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