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春節到了,細味過年時的道文化
不知不覺間,我們又翻到了己亥年最後的一天。隨著庚子年的腳步臨近,小編就與大家一起聊聊關於“年”的話題。
1、什麼是過年?每年陰曆的最後一天與次年的第一天,就是臘月三十與正月初一,這兩天分別被稱為“除夕”與“春節”,這兩天老百姓俗稱為“過年”。春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流傳最廣、人數最多、範圍最大的傳統節日,是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節”。相傳,中國人第一次過“春節”起源於舜帝時期,舜帝即天子位,率領各部族首領于農曆歲首祭祀天地,這便是過春節的由來。在民間,關於春節的傳說則與一種叫做“年”的猛獸相關。有傳說認為,年獸是一種海底巨獸,每到臘月三十就會上岸吃人。百姓們不知道如何躲避年獸,無奈只能避進深山。後來,有一位白髮老人發現年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的聲響,於是就用紅紙包裹火藥來製造聲響以驅趕年獸,這便是爆竹的雛形。與此同時,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紅色的對聯,使年獸不敢靠近村莊。從此,放爆竹、貼春聯就成為老百姓過春節時的風俗習慣。署名為東方朔的《神異經》中,已有用爆竹來驅逐猛獸的民俗記載。當放鞭炮、貼春聯的實用色彩漸漸退卻,而其象徵意義開始變得濃厚時,這就形成了宗教上的信仰與民俗上的傳承。
2、元旦與春節的關係我們中華民族傳統上慣用農曆,即是我們常說的大年三十、正月初一的叫法。隨著西曆的推廣,大家對幾月幾日的說法更為熟悉。這就造成了一個誤會,認為元旦便是西曆1月1日。其實不然。《夢梁錄》中解釋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指出農曆的正月初一是元旦。《說文解字》對“旦”的解讀中提到,“旦”代表的是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意思,即是一日之晨。“元”字,則有開始、最初、第一個的意思。顧名思義,元旦,即是新年的第一個早晨。按照傳統紀年,正月初一當稱為“元旦”無疑。隨著西曆的推行,把每年西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於道理之上也說得過去。為了與正月初一區分開,春節之稱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
3、還記得壓歲錢嗎?你可知其與道教有關聯春節是一個傳統節日,更是道教中非常重要的日子。《雲笈七簽》中記載,正月初一為天臘日,這一天是五帝考校生人的神炁壽命長短的日子。又兼此日為一年開始第一日,實為祈福良辰,所以各地的道教宮觀都會在此時開壇,上祈天恩浩蕩,下佑百姓黎民。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演變,原本祭祀天地諸神的日子逐漸演變成為親人團聚的歡樂日。儘管如此,保留至今日的一些老傳統仍然值得深入研究。這其中,最具有代表和象徵味道的,便是“壓歲錢”。不論是南方北方,過年時候長輩都有給晚輩發壓歲錢的傳統。按照傳統的計歲方法,過了春節,人們又長一歲。有些年輕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偏差地理解成為“壓歲”就是用錢來壓住小孩子在新一歲中的諸多不順。其實,壓歲的“歲”理應寫成“祟”,是指污濁、穢賤等邪氣。壓祟,就是要壓住這些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邪氣,從而保證一年中的平安健康。因“歲”與“祟”同音,於是便寫成了“壓歲”。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