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大年初一說說春節吉祥語合體字
小道先在此祝願十方善信:
仰賴神庥廣被,伏蒙聖德洪恩,天尊溥瑞降慈仁,庇佑十方善信。
處處清平如意,家家吉慶遂心,財源福祿照臨門,恭祝連年好運。
合體字包括紅雙喜字在內的連體字,稱之為"吉利字"、"吉語字"和"吉祥合體字",其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君主用來傳達命令或徵調軍隊的符文,通常是把幾個篆字合併在一起,刻在竹或木上,再剖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
到了道教流行的漢代,這種手法便被道士們借用到所謂符篆上,稱為「復文」。中國人對文字的崇拜由來已久,中華的文字崇拜要從文字的起源說起,在傳說時代,皇帝的史官倉頡根據飛鳥的足跡創造了最早的文字,既是鳥篆。史書記載倉頡造出文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天地動容,鬼神啼哭。從神話傳說中便可看出古人對造字賦予了怎樣的神聖意味。對文字的崇拜自倉頡造字以來就深入我們的文化骨髓,影響着我們的行為、審美,甚至是思想學說。這種影響能為我們的很多文化現象提供解釋,也能為中西方文化存的差異提供一種註解。即使今日這種崇拜在漸漸消退,但方塊字的魅力依然延續在我們的文化發展中。不要以為寫的社會沒有文字崇拜,過春節貼春聯貼福字就是一種文字崇拜在當代的殘留,它和道士畫符驅邪納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道教符籙
因為合體字長期被應用在道教籙上,而符籙向被認為帶有召鬼神、鎮精魅的奇特力量;民間亦深受其染,造成以吉語合成文字的興起。從宋代起,合體字已從道士畫符,演變為民眾表達避凶求吉願望的一種手段。我們在清代的厭勝錢上,可以見到連筆減劃的"黃金萬兩"、"招財進寶"之類的四字合體。常見的合體字有:招財進寶、黃金萬兩、日日有見財、福祿壽全、好學孔孟、唯吾知足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