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在中國,伊斯蘭教是現代才有的稱謂,之前叫回教、清真教、大食教
中國的伊斯蘭教一般認為是在公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從阿拉伯傳入中國的泉州、廣州等地。據《閩書》記載,「(穆罕默德)有門徒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他們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並建立公共墓地。他們被稱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視為回民族的先民。
這個傳播與伊斯蘭教在由陸上絲綢之路向中國傳播基本是同步的,在同一時間段。最早記錄伊斯蘭教的是唐的杜環,他在高仙芝兵敗大食後擄至阿拉伯,經過多年漂泊後由海路回中國,後來將所經歷寫出書,其中記載了當地的宗教傳統稱大食教。此名稱一直沿用到南宋。而由大食教轉變為「回教」則與今天新疆這一區域密不可分。
清代,人們把新疆稱為「回疆」,但「回疆」並不是指整個今天整個新疆地區,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新疆的東疆與南疆地區。具體範圍界定為,天山以南,崑崙山以北,東界為玉門關、陽關,西界在帕米爾高原,即今新疆南疆及東疆吐魯番、哈密兩地。中間有庫魯克塔格山相隔,形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其西部為塔里木盆地,東部為吐魯番盆地。
那時候,北疆是沒有我們今天所說的維吾爾族人的,他們是在晚清之後才被遷移至北疆的。而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即我們現在一般認為,維吾爾人的祖先是回鶻人,而回鶻在唐朝建立起的回鶻汗國的區域還不能達到這裡。840年,回鶻汗國瓦解後,回鶻人開始了西遷,具體的線路大約是從漠北草原至今吉木薩爾,再到吐魯番盆地和南疆地區,其中還有一部分到了河西走廊,形成了今天裕固族。
清代有回疆也是這麼在名稱上加以區分的,回部與天山北路的准部(即厄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準噶爾部。17世紀到18世紀,準噶爾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廣大地區,建立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他們信仰藏傳佛教)相對,並稱「南回北准」。光緒年間新疆建省,回部成為新疆省的一部分。
這麼一說,所謂回疆分明與歷史上最早的「回回」稱謂有了聯繫,即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指唐代以來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蔥嶺以西部分地區)一帶的「回紇」人(「回鶻」人)。「回回」可能是「回紇」、「回鶻」的音轉或俗寫。但這一群體與今天的回民族並沒有實質性的關聯。
也就是說,「回回」一詞最早是回鶻、畏兀的變音,是專指畏兀兒民族(維吾爾族)說的,與今天的回族人並沒有多少關係。然而後來,人們又用這個名詞兼稱波斯人,再後來又泛指一切西域的人。
這裡所說的「後來」與「再後來」是指元明時期。元時,蒙古人西征帶來了一部人「色目人」到中國,而元朝也由於宗教政策的寬鬆,使伊斯蘭教在中國西域得到廣泛傳播,有不少蒙古人也改宗了伊斯蘭教,甚至成了伊斯蘭教的傳播和推行者。
當時,人們同樣不將伊斯蘭教稱為伊斯蘭教,而是把信仰伊斯蘭教教士叫做為大石馬(見《長春真人西遊記》)或者達失蠻、答失蠻和達識蠻的,這些稱謂都是波斯文Danishmend的音譯,意思是有知識的人,是專指經師說的。信教的人們被稱為沒速魯蠻、謀速魯蠻、木速兒蠻、木速蠻或鋪速滿的,都是Mussulindn的對音,意思是順從正教的人,泛指一切信仰伊斯蘭教的人。
此時,「色目人」以「回回人」自居,而他們的宗教信仰也開始由大食教被稱為「回教」了。到了明代,「回教」一詞被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但到明末至清又被稱為「清真教」,民國時期稱又回稱為「回教」。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清真」一詞在中國的古籍中,最早是出現在李白的詩句中:「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伊斯蘭學者介紹伊斯蘭教的時候曾使用「清靜無染」、「真主原有獨真,謂之清真」等詞句來稱頌伊斯蘭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故稱伊斯蘭教為「清真教」,稱其寺廟為「清真寺」(此前叫禮拜寺)。
後來,回族的穆斯林越來越多地將「清真」一詞使用在對伊斯蘭教的稱頌和解讀中,認為清則凈,真則不雜,凈而不雜是為「清真」,如此,「清真」一詞與伊斯蘭教的關聯便漸漸牢固了起來。
這就是說,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人們並不將伊斯蘭教稱為伊斯蘭教,而是稱之為大食教、回教、清真教等。直到1956年起才統稱伊斯蘭教。
當時的「統稱」可能有著這樣的考慮:即是在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已經很多,除回族之外,還有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烏孜別克、保安、塔塔爾等等,如果將它再叫做「回教」,難免不會給人造成這樣的錯覺,即這些民族都是回族,或者,「回教」就是回民族的宗教。
現在,我們一直說伊斯蘭教的「中國化」,其實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就一直被中國化著,從名稱上就能看得出來。在百度詞條里,也有著「伊斯蘭教」與「中國伊斯蘭教」的區分。事實也是,伊斯蘭教自傳入中國1000多年來,就不斷融合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形成了「以儒釋回」(回即伊斯蘭教)、回儒兩教「道本同源、初無二理」為核心的中國伊斯蘭教。(文/路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