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48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345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
中國文明是世界文明形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中華文化可以說就是儒釋道等多種思想千百年來相互融合的形態。如果說文明是一種過去的形態,那麼文化則是始終跳動的音符。
探尋中華文化的特質,總繞不開兩個字,一個字是「道」,另一個字是「人」。前者是道家思想,後者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追求人要與天地融為一體,儒家思想側重於人要與社會處好關係。
也就是說,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
何謂「道」
如何做到「道法自然」呢?首先要明白「道」是什麼?老子所著《道德經》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特質。《道德經》有關「道」的闡述主要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四句話某種程度上存在一種遞進關係。講清楚了「道」是什麼?「道」就是自然規律。
「道法自然」
「道」就是自然規律。為什麼要循「道」而行?因為雖然「道生萬物」,但又「道法自然」。所以,要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
因此,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無論是西漢初期的「無為而治」,還是東漢末年道教的誕生,還是梁山好漢打出的「替天行道」,在本質上都是希望人們順著規律或者自己認為正確的規律走下去。
孰早孰晚?
一般認為,「道」的概念,首先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最先提出來的。但《道德經》是晚於《易經》的。由於《易經》籠罩著一層冥冥中自有定數(也就是規律吧)的神秘思想。而這個神秘思想是由陽爻陰爻這個基礎派生出來的。
一陰一陽之謂道
但講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是《 周易· 繫辭上》,而《繫辭》是孔子所著十翼之一。同時,人們又普遍認為老子較孔子年長。所以,「道」的思想應該來源於《易經》,實屬難以考證,但有可能是老子自己早就頓悟也未為可知。
但總歸說,認為「道」的思想是首先由老子提出來的,依據較強,可信度較高。
「天人合一」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本人在頭條上曾做過簡單研究。但網友們的跟帖有些更為深刻。這裡僅針對「道法自然」做個簡單比較。
老莊之道,尤其是莊子,追求的是天地渾然為一體,任我自在逍遙遊。所以就取法效法於自然,是一種特別超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道家思想追求與自然融為一體
孔孟之道,講求的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一員,終歸要生活,想要活下去就得面對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關係。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才是大智慧、大道理。
所以,儒家思想就是「入世」的思想,不管是仁義禮智信,還是天地君親師,都是對社會倫理關係的確定。但這個確定背後的依據依靠,卻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就是天地人合一,人在天地之間有其一。特彆強調和突出人的主觀能動性。
孰優孰劣?
說到這,可能就會有人問,「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究竟哪個好呢?我們應該採用哪種方法去生存生活?
實話說,這樣的大問題,在下是無力回答的,千百年來也沒有定論的。但我們研讀歷史,可以發現一個現象:
中國歷史上的大思想家都是道家人物。比如程朱理學,也是由道家思想而來的,當年是先叫「道學」的,後來才進行改良,披上了儒家外衣,成為了「理學」。況且所謂程朱理學,名字叫的也是理學,而不是儒學,已經不是孔子創立的儒學了。
同時,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家都是儒家人物,或者說是儒術人物,就是儒家+法家的綜合人物。歷朝歷代青史留名、做出貢獻的名臣閣魁概莫能外!
再同時,大人物之外的芸芸眾生,如小編這樣子的庶人,想著道家的寬闊自由,卻在儒家思想中工作生活著。
人就在天地之間行走著
所以,終歸一句話,「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都是中華文化的特質所在,兩者並不矛盾,而是辯證統一。需要細細揣摩,靈活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