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天師
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天師
張宇初天師(1359—1410),字子璿,別號耆山。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之長子
。洪武十三年(1280)嗣為第四十三代天師。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領道教事。明太祖和明成祖曾多次召見,洪武十七年奉詔於紫金山建玉錄大醮,洪武十九年奉命祈雨於神樂觀,賜「正一玄壇之印」。1390年被召入朝覲見,降敕重建大上清宮。
張宇初天師自幼喜讀書,熟四書五經,「貫通三氏,融為一途。旁及諸子百家之籍,靡不窮搜,發為載道之記事之文,各及其妙」「詞賦詩歌,又各極其婉麗清新,得天趣自然之妙,可謂兼勝具美矣」,宋濂稱他「穎悟有文學,人稱為列仙之儒」。「嘗受道法於長春真人劉淵然,後與淵然不協,相詆訐」。張宇初提倡「三教合一」,他認為「孔李殊途,道本一源」,亦不排斥佛教思想,融合佛學。
張宇初天師才華橫溢,著作甚豐。主張以虛靜為本,以文明道,志在窮性命之源,溯道之本。他一不但是天師世家之中的佼佼者,也是明清時期道教史上出類撥萃的人物。張宇初天師的思想大體上可以分為哲學、美學、文學、修道和制度儀軌等幾個方面。
(1)哲學。張宇初的哲學思想非常豐富,他重點闡述的是道性思想,他所認為道具有的特性:虛無性、唯一性、質樸性和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中,虛無性是其核心。他“以虛釋道”,提出“太虛為體”、“虛為體、氣為用”的思想觀點,大力論證“太極”,繼承了心學派的心本體論思想,認為理在心中。張宇初繼承孟子的人性說,盡心知性,天人合一。張宇初還提出了精神不滅、虛靜無為的生死觀。
(2)美學。在道教美學思想方面,張宇初秉承“道法自然”原則,其美學思想體現出了“真、樸”的道教美學人格、“自然無為”的道教美學趣味、“原天地山林之美”的道教自然美眼光、“虛靜無為”的道教美學心態。
(3)文學。《峴泉集》是其文學之集大成者,而其他文集也體現了其文學成就和文學思想。同時代的王紳、程通、宋濂、錢謙益和稍晚的朱彝尊以及現當代的研究者對其文學成就都給與了極高的評價。
(4)修道。張宇初天師的修道原則是“虛中守一”。他主張內煉為本、外煉符籙為用的齋醮思想,“天人一致之工”、性命雙修的內丹思想,以及“精心苦行,煉神養悉”的精氣神並重的煉養思想。
(5)制度儀軌。在道教的制度性建設方面,張宇初天師可謂功勳卓著。他申明道統源流,制定道經要義,強調性命雙修,高唱三教合一,重視齋醮符籙法術,提倡內煉為本,推崇全真叢林制度、清整戒律規條。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