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9-21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43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137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個人一直十分好奇及疑惑,
為什麼台灣的防疫單位不去研發病毒圖像辨識系統?
圖像辨識的運用科技早已經十分的成熟了.
像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車牌辨識、指紋辨識、虹膜辨識、人臉辨識......等等.
醫檢單位只要採樣並存檔建立各種病毒的圖像銀行,
再來就是直接將受檢測者的樣本圖像丟給電腦去進行辨識.
如此一來不是可以大幅的縮減檢測的時間.
同時如果受檢測者有被病毒感染,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就找出感染的病源病毒.
這種圖像辨識篩檢,完全不需要用什麼試劑,耗用成本自然就很低.
研究人員只要蒐集各種病毒的圖像檔不斷的擴充病毒資料圖庫銀行的資訊即可.
而採檢受測者樣本之後也只需要將樣本進行顯微攝影,找出非人體細胞的樣本,
之後就可以把所有工作全丟給電腦.
這種科技難度並不高.
不理解為何沒有人要去研發和探討?
如果可以研發出成熟的病毒圖像辨識篩檢系統,
對未來全世界的防疫和病患病源確認都是莫大的福音.
我之所以會提出這個概念,主要是因為清楚的知道每一種病毒在電子顯微鏡底下的圖像都不同.
既然病毒的圖像都不同,那為什麼不能把早已經運用純熟的圖像辨識技術也帶到病毒篩檢上面來運用呢?
這種技術的成本絕對比耗費時間和資源採購各種試劑去判斷病毒的成本來得低上無數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