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8-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五、起用禮:由於以前所修之「無相觀」,而悟到諸法無「能」無「所」,這是得到了「真空理體」。
須知「真空不空」,從體起用,觀想到能禮之人,所禮之佛,猶如影像,普遍一切;纔能達到「妙有」的境界哩。
六、內觀禮:前面的「依體起用」「從空入假」,高深是很高深了;但是應當再進一步的觀想:自己具有的覺性,便是法身真佛。
一一禮拜,只是自己禮拜自己的法身佛,不必向外求佛。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妤在靈山塔下修」。就是這種道理。
七、實相禮:上來所講的第三種禮,乃至第六種禮,雖然一步比一步深奧;但仍存有自他內外之差別相。
今此一禮,觀入「實相」。實相平等,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不住於法,而常禮諸佛;真是玄之又玄了。
以上七種禮,乃勒那三藏所定。以下三種禮,是清涼國師所加。
八、大悲禮:以前之禮,雖然觀智圓明,尚未顯示大悲利生。
故此一禮,以明「同體大悲」之心;隨一一禮,皆普代眾生禮;方堪稱為菩薩之禮了。
九、總攝禮:謂融攝前六門由淺至深之禮,以為一種觀想。前面所講的八種禮,為甚麼只融攝六門呢?
因為第一第二,不合禮儀,所以除去不用。現在將第三至第八,總為融攝起來:謂凡欲禮敬者:先須五體投地,殷重接足
——即是第三恭敬禮。繼之深入法性,離能禮所禮之相——即是第四無相禮。再繼之以普運身心,禮不可禮之佛
——即是第五起用禮。進一步觀想:但禮內佛,不向外求—即是第六內觀禮。更進一步觀想;若內若外,同一實相
——即是第七實相禮。若能隨一一禮,普代眾生——即是第八大悲禮。將這六種禮,融為一種觀想,便謂之「總攝禮」了。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