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信仰不是魔法,神靈自在人心
首先,尊重每個人的信仰。
信仰的核心問題,便是相信有一個「更高的存在」。
在信仰面前,作為一個信徒,必需承認自己是「低階的存在」,在「更高的存在」面前,必需「感應、學習、交付、放下」。
殊途同歸,歸根結底,就是為了親近「更高的存在」。在親近的過程,全然的「信」,親近的目的便是「追求知識、求取智慧、產生力量、得到幫助」。堅信有「更高的存在」。
或者堅定的是無神論者,「我什麼都不信,我只信科學」,其實,反對宗教的各種態度,就是信仰的一種。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傳》
這種辯證的體現,是力的作用與反作用,將現世的報應,而不談來世的輪迴。
莊子進一步肯定了生命本身的尊嚴,不是以「功用」來評判的。萬物都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沒有高下尊卑之分。
老子正視生命,莊子尊重生命,肯定生命本身的自由。
道家思想表現出對世間萬物最為樸素又深切的關懷,天道無情化育萬物。大道至簡,沒有激昂的宣傳,表現中立、客觀,甚至冷眼相看的態度,但是,這本身不就是一種慈愛嗎?
儒家思想更貼近世人,早期剛健、自律、推崇仁愛,但是分階層,立論是為社會秩序服務,對生命的價值看到的更多是功利的一面,以致於後事的理學步入「存天理、滅人慾」的極端。
佛教講諸法皆空,涅槃寂滅,佛教著眼於苦難,你今生所有的苦難都是你應得的,也是為了讓你修來世,可是,今生都過不好,談什麼來世?除了麻痹之外不能對苦難有消解,佛家宣揚慈悲,「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卻不能反思所謂「地獄」為何不空?渡了千年,「地獄」未見其空,僧院越日見其肥。慈悲本意雖好,利用了人性最軟弱的一面,也莫過於利用了人的情緒。
佛法故事看多了之後,你便會形成一種消極的認知,與世無爭、不占別人便宜、不抽菸、不喝酒、不殺生、不輕視鬼神,對現代社會的性觀念持謹慎態度、別人做了對我不利的事情,我首先要懺悔自己,這一定是我的罪業,我應受的.......
長久的形成的消極思維邏輯,是不是別人將你推到再踹兩腳,依舊應該覺得這都是自己的「業」,自己應該受的呢?這是窩囊!
我們燒香拜佛,祈福,都是為了表達一種內心的訴求,事情成真了,便覺得這是神靈的庇護,定去燒香還願,感恩戴德。其實,都是個人的作為,你自己不努力,不上進,空想發財天天做白日夢,沒有實際行動,縱然任何神仙都拯救不了你。
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人,無需靠信仰去約束,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給社會造成麻煩,約束自己不去傷害別人,形成正確的三觀,必然營造和諧的生活氛圍。想得到,必先付出,思想的定律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何種思想,便得到何種結果。
心動、念起,長久的思考,會突然靈光一閃,也就是「靈感」,呈現在心中,這不是神靈賜予你的「金點子」,也不是神靈告知你該如何做,是你思考的結果,你給了自己答案。
都是自己長久以來形成的思維邏輯,所形成的潛意識支配的行為,看似「本能」的判斷和反應,這背後是所有經歷的綜合經驗。
為何說我們走過的路,愛過的人,讀過的書,都留在了我們的氣質里,便也是這麼個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