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92|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佛教的理念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4-21 13:33:2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佛教的理念

  常有人問,佛教義理浩瀚廣大,若簡而言之,什麼是佛教的理念?過去,佛教注重深居山林的出世形式,現在,佛教從山林走入社會,從寺院擴及家庭,將佛法落實於人間,使每個人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群我之間和睦友善。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從過去到現在有著不變的理念,即:

  第一、佛教的主旨是造福人類:佛陀降誕於世間,就是為了「示教利喜」,以利他為本懷,開示眾生解脫之道,引導眾生入佛知見,而減少煩惱,增福修慧,讓眾人能見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遠離無明。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希望帶給人間和平富足,讓眾生得到現世的幸福安樂。

  第二、佛教的準則是慈悲平等:佛教提倡慈悲,這種慈悲是無偏私的關愛,無對待的包容,是平等的慈悲。雖然社會上常呼籲要發揮愛心,但是在實施時,難免會有偏頗,而成為有條件、有揀擇、有對等交易的付出。真正的慈悲應該具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也就是予人快樂,拔人痛苦時,不一定彼此間要有關係,即使素昧平生,對方有了困難,就應無條件的幫忙,這就是平等對待的慈悲。

  第三、佛教的目標是融和歡喜:人與人相處,常因為意見紛歧,或個性、習慣的差異,造成彼此互相排擠,族群之間的摩擦,國家之間的對立也是如此。佛教主張「同中存異,異中求同」,不同同之謂之大,此「大」便是一種融和、包容的雅量。國家能夠融和各族群、各團體、各黨派,必定能祥和富強,世界上每個國家能夠融和,必定能和平無諍,皆大歡喜。

  第四、佛教的理想是淨化人間:現今社會世風日下,人心充斥貪婪邪見,就是因為佛法未能普及。如果佛教能普遍弘傳,則可以補法律之不足,使每一個人心存道德觀念,遵守法治規範,不為非作歹,而利己利人,能如此,建設人間淨土就不難矣。人間淨土人人和善,沒有人我是非,沒有階級差別,也沒有政治破壞,是一個彼此尊重包容、安和樂利的淨土。

  佛教的理念,是讓每個人能去除痛苦,得到快樂;離開虛妄,回到真實;掃除雜染,重拾清淨,這種安身立命的理想境界,就是佛教的理念:

  第一、佛教的主旨是造福人類。

  第二、佛教的準則是慈悲平等。

  第三、佛教的目標是融和歡喜。

  第四、佛教的理想是淨化人間。

(星雲法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0-4-21 21:12:58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4-22 09:39 編輯
佛教的理念

  常有人問,佛教義理浩瀚廣大,若簡而言之,什麼是佛教的理念?過去,佛教注重深居山林的出世形式,現在,佛教從山林走入社會,從寺院擴及家庭,將佛法落實於人間,使每個人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群我之間和睦友善。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從過去到現在有著不變的理念,

從山林走入社會
這是後人自己的邪說思惟,非正信佛法。
佛陀從來沒有叫弟子從山林走入社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當爲演説心地觀門大乘妙法。告諸大衆無求一切人天福樂。速求出世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三世如來出于世 爲諸眾生說四食
段觸思識爲其四 皆是有漏世間食    
唯有法喜禪悦食 乃是聖賢所食者    
汝等厭離世間味 當求出世無漏食

《佛本行集經》
求出世樂。世間之樂 暫時歡喜。不久還失。


佛陀一直都在教導弟子「厭離世間」,當求出世
佛陀從來不曾叫弟子 從山林走入社會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0-4-21 21:27:21 |只看該作者
【從山林走入社會】
這是後人將佛法當慈善事業搞,而編造出來的邪說 謠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人身無常壽量短促。大王。今者應善了知。厭離世間 求出世道。


「厭離世間」才是正信佛法。而不是「走入社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0 22:3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