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05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畫書法] 中國寫意山水畫特點已基本畫法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在線上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5-6 18:15: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中國寫意山水畫特點已基本畫法

國畫分為工筆和寫意,寫意兩個字,寫是用筆,意是造境,不是狂塗亂抹的。勾勒皴勾勒皴擦既完畢,再拿水墨一次一次的渲染,必定要能顯出陰陽、向背、高低、遠近。近處石頭稍濃,遠處要輕清 寫意畫創作自元代四家,到了四高僧,石溪、漸江、石濤、八大,神明變化一直按蓋過了前人。

寫意畫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據傳唐代的時候,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繪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是擅長工筆重彩的,他用了幾個月的工夫完成這幅壁畫。吳道子則在一天之內就畫成三萬餘里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像,他不可能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一定是比較粗放、簡練的。這說明那時的繪畫已經有了工筆、寫意的區別了。 筆法:指各種點、線、面的畫法,而以線為主


用筆:有中鋒、側鋒、順鋒、逆鋒等變化,又以筆著紙以提按運腕動作的變化,可出現輕重、 虛實、粗細、轉折等用筆形態。中鋒用筆是用途比較廣泛的一種筆法,這種線條,運筆時筆尖始終在線的中間運行,具有圓潤、厚實、壯健、沉著的特點,無偏枯纖弱之病。 墨法:分濃、淡、焦、濕、破、積、潑等諸種變化。各種墨法,在畫中要綜合運用,濃、淡、干、濕要形成對比。特別是破墨與積墨,更是山水畫中的兩種重要墨法,因為山水畫要表現出景物的複雜層次,使人感到深厚,必須通過筆墨相疊、相間的對比互相識、破,造成筆中有筆,墨中有墨的效果。一般是先破後積,在作畫過程中,根據表現景物的需要,或先用濃墨畫,再用淡濕墨破,干後,視具體效果再在上面積,如此,不斷反覆積、破,直至感到已充分地把畫意表達出來為止。

筆意和筆勢:虛、實、粗、細、濃、淡、干、濕等是筆墨本身的表現形態;疏密、聚、散、穿插、參差等是筆墨在構形過程中的組織規律,它們都和景物的形態與結構緊密結合,為造型服務。

1、以形寫神,以神寫意。

從古到今,中國的繪畫一直圍繞著一個形的問題在作文章。在繪畫的初萌階段,由於造型能力差,那時的形是簡單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說是「以意表形」。隨著繪畫經驗的不斷積累,寫形的功能大大提高,進入了「以形寫形」的階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畫家們並不以形似為滿足,逐漸認識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現對象的內在本質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才算真正達到繪畫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寫神」理論的是人物畫家顧愷之。後來引伸到中國寫意畫領域,逐漸比為「以神寫意」的意象造型觀念。是中國的寫意畫擺脫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筆墨為載體的情感宣瀉。由於開拓了表現上的自由空間,畫家筆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時空中客觀物象再現的制約,又由於形的限制而避免了過於的隨意性。使作品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既有形的觀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達到極完善的幻化境界。關於形神論的觀點,歷代都有不少精闢的論述。北宋蘇軾提出「作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雖不免過於偏頗,但觀點是明確的。元代倪雲林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則是文人畫家的一種偏激言詞。二者都沒有把形神的關係界定清楚。對中國寫意畫的形神問題闡述的最精僻的莫過於齊白石,他說:「不似為欺世,太似則媚俗,妙在於似與不似之間」。似與不似之間就有了一定的空間,畫家在作畫過程中,積極地去作物象的內在本質即神韻的追求,為了達到目的,就要對物象的特徵加以強調、誇張,對形進行必要的概括、取捨、歸納。這個過程叫做「遺貌取神」,這種造型觀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筆、以書入畫。

「骨法用筆」是謝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氣韻生動」是六法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骨法」是指客觀物象的形神結構,「用筆」則是用筆方法,用筆技巧和藝術表現。唐代張彥遠在《論畫六法》中提出「骨氣形似皆本立意而歸乎用筆」。說明「骨氣用筆」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它不但要表現客觀對象的基本結構、神韻,還要表達畫家的主觀感情和藝術創造。在寫意畫中,筆墨還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表現為特殊的用筆方法所產生的形式美,也表現為筆墨情趣。

黃賓虹先生根據中國畫的審美要求,總結前人和自己的創作經驗,把用筆歸結為平、圓、留、重、變五法,他說:「用筆須平,如錐劃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墮石。」以上是用筆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至於具體操作中如何靈活掌握,還要懂得一個「變」字,要留有餘地,要掌握好分寸,過分了同樣也是弊病。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線條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筆相對較慢,但也並不是處處都慢,該快時還是要快的。有的畫家追求線的流暢,行筆速度相對較快,有氣勢磅礴、一氣呵成之感。至於怎樣才好,這與每個人的實踐經驗、審美情趣有關,不可強求一律。至於用筆中的蒼、老、活、松、澀、勁、毛、挺、圓、厚的藝術效果,一個「變」字都能概括,靠在實踐中去體會去靈活掌握。


中國寫意畫的用筆來源於書法,在唐代就形成了書畫同源的觀點。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於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元代以後,中國的文人畫發展到鼎盛時期,中國寫意畫家更注重以書入畫。實踐證明,如果沒有書法根基作為畫法用筆的基礎,中國寫意畫就很難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清趙之謙以魏碑筆法入畫,吳昌碩以石鼓文筆法入畫,這是畫壇上盡人皆知的典型範例。


中國寫意畫以書入畫,不僅對於作品本身筆精墨妙的形式具有關鍵作用,而且可使筆法作為獨立於物象之外的因素更增加其審美價值。以書入畫,畫家在運筆過程中的下意識表現,可直接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寬了表現的領域,提升了畫面基礎元素的質量,從而大大加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3、追求意境、緣物寄情。

中國的寫意畫,自元代尚意以來,由於文人的介入,一直把追求意境美放在首位,畫家的文學修養直接反映到作品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僅成為中國寫意畫雅俗,優劣和文野之分,而且成為衡量畫家藝術修養高低的重要標準。

意境的創作,不但有賴於畫家對客觀物象的深入研究,而且有賴於畫家主體情思的積極活動。這與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一致的。觸景生情須外師造化,在畫家審美心理因素的驅動下,發揮「中得心源」的創作過程,達到抒情達意的目的。作為內因的學識修養,首先在人品,中國自古就有知人論畫的傳統,所謂「人品不高,落筆無法」,「人品即畫品」,畫家的人格修養、情操品位是內因的主導,意境的創作實際上是作品人品高低的真實寫照。王冕畫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借梅之高潔標謗自身之品格修養。鄭板橋畫竹:「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齊白石的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沒有畫青蛙,只畫了幾隻蝌蚪,但十里蛙聲如在耳邊響起。這些作品如果捨棄了詩化的意境,格調的高雅便不復存在了。


歷代優秀的中國寫意畫家,儘管風格面貌各不相同,成就的取得無不立足於作品格調的高雅,而作品格調的追求,又是以意境為第一要素的。八大山人創造的寂寞荒寒的空間意境和孤獨冷僻的藝術造型,與他的內心世界融為一體,成為表達內心情感的語言。徐渭筆墨姿肆的大寫意,是他懷才不遇、英雄無路心境的宣瀉。在這些畫家筆下,物象、筆墨都成為表達情感的藉助物,「緣物寄情」、「托物言志」,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中國寫意畫追求畫外的意境創造,以詩入畫的特色,正是其耐人尋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取得了其他畫種難以企及的獨特藝術效果,這也是中國寫意畫經久不衰的精神之所在,也正是寫意畫最能充分體現中國傳統美學偏重表現的特點。因此,中國寫意畫才能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具有了熠熠生輝的地位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2 01:0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