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我是誰?談談宗教的起源
長久以來,人類幾乎所有人的內心中都有這個問題,我到底是誰?
我是被造的嗎?
誰創造了我?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
這些發自人類內心的,卻又客觀存在甚至被討論的問題,就是宗教之起源。
在早期的部落制社會中,各個部落都擁有自己的圖騰,其中主要以大自然中的現象為主。
如雷電、日月、禽獸等,部落民也往往將自己定義為自己部落圖騰的後代。
也就藉由客觀存在的物質解開了困擾社會已久的問題——人究竟是什麼。
既沒有創造者,也不受任何未知力量的支配嗎?
在早期的部落社會中,缺乏利於農耕的基礎設施,灌溉系統,優秀的農具及完善的農業知識,還有一些影響收成的重要自然因素——河水的泛濫,自然氣候對於農作物生長的影響等。
任何一個早期社會國家,都希望豐收,由於農業收成完全依賴非人為因素,即古人覺得十分神秘的自然力量。
出於發自的內心的需要,早期宗教的雛形開始逐漸形成。
這樣,由於自然因素的隨機性,人們常常依賴這些自然因素。
另一方面,宗教得到推廣的原因,還要重要的一點,可以利用其教義或宗教經典解釋人的問題。
而人們也更希望自己為宗教做些什麼——往往在所有的宗教經典中,都提到對其宗教神明的信仰程度會直接影響信徒本人。
對自然神秘力量的依賴(也就是後來被人們賦予形象的神的)和切實的關乎自己的利益,同時人類本身就出於未開化時代,沒有任何人反駁宗教。
而反駁的人,則也是基於神學觀點,充其量將造物主A轉換成了B。
所以在這個時代里,宗教得到了被認可,被接受的機遇。
非人為因素主導人類思想,使人類開始挖掘自己的靈感,把自然賦予神性。
宗教的發展,簡單來談,完全依靠兩個事實,一是上文提到的基礎原因,二是對人性的尊重。
誠然,所有的宗教立足之根本,完全是由利益帶動的。
而這個利益體現的形式,由於各個地區習俗不同,所認定的受益之處及方式絕對大不相同,很多人都陷入這個誤區之中。西班牙侵略者曾通過印第安人的宗教儀式(註:印第安人中只有少數部落保持人祭),認定印第安人有吃人肉的習慣,而沒有立足於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地區的環境因素入手,而是妄加推斷。
解釋了這個誤區,下面正式講解早期宗教由利益運作這一事實。
與其說利益,不如稱為對人性的維護。
所有宗教建教伊始,在其教義中近乎可以看到這樣的教條。
要麼是對私有財產的維護,要麼是希望封建統治者亦或是奴隸主減輕對奴隸和隸農的負擔。
比如說伊斯蘭教最初階段,其信教者多為下層平民,因為伊斯蘭教建教伊始曾對地主對人民的壓迫進行質疑。
而這些下層人則把宗教認定成拯救自己的力量,從而向更多的人傳播該教教義,宗教也就第一次進入到了世俗當中,雖然從最早直到現在,一直流行於形式,但卻是這樣。
那麼,我們如何分類的呢?
(一)多神教(polytheism),即崇拜多種神靈,多系自然形成之信仰,存在於原始未開化之時代。隨同人智之發達,漸對自然神賦予意義、理想,次第成為高級神,而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在進化之社會中亦並行不悖。或有由一神教發展為多神教者,即對具有種種最高神性格之一神,將其性格分別獨立,成為最高神之權化分身,而個別崇拜之,如佛教之教祖佛陀,於其智慧方面之理想化而權化為文殊菩薩、勢至菩薩,於慈悲方面之理想化而權化為觀世音菩薩,於實踐願行方面之理想化而權化為普賢菩薩。又觀世音菩薩為隨機度眾乃有三十三身之化現,如聖觀音、千手千眼觀音、不空罥索觀音、柳葉觀音、水月觀音等。
(二)一神教(monotheism),由崇拜自然之多神教,演進為崇拜具有諸神之德的一神。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均為典型的一神教信仰。另如印度教中,雖有多神信仰之性格,然於眾神之中,獨尊一優於其他諸神者為最高神,乃諸神之代表,具有絕對之權威,此稱單一神教(hemotheism),如濕婆派以濕婆為最高唯一之神,毗濕奴派以毗濕奴為唯一神。一神教亦可稱交替神教(kathenotheism),如梵天、毗濕奴、濕婆等三位神祇,在不同宗派中有不同之地位,以濕婆為例,在濕婆派中為最高神,梵天與毗濕奴居次要而從屬於濕婆。
(三)泛神論(pantheism),又稱萬有神教。上記之多神教、一神教等,以實際信奉而屬實踐性之宗教,泛神論與之相較,其性質偏重於闡釋哲學理論之理論宗教,以為宇宙現象之內部,有支配現象界之原理法則,而將此原理法則神格化,認為此『道理神』遍滿於宇宙現象。印度奧義書中之梵(梵Brahman )即屬道理神,梵存在於『個人我』(梵a^tman )中,此乃最高理想『梵我一如』之基礎。此外,十七世紀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Spinoza, Benedict, 1632~1677)之哲學所說之神亦屬道理神。
(四)無神教(no god),認為神只是我們心裡惦念的人而非上帝一類,只是因為那些人對現在人做出傑出的貢獻所以為了不忘本才祭拜他們。例如:道教、佛教、儒教。無神教從一開始就避開神通感應,直接從倫理道德入手,教人遵紀守法,行善積德,以提升人們的品德修養為主,因為無神教人為人是自己的主人,所以自己的事情不該推卸責任,無論是佛陀還是孔子都沒有赦免罪過的能力,一切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因為沒有上帝,所以我們祭拜的神和我們一樣,認為他們所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因此祭拜的意義在於堅定自己的信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