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8-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9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435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中國畫的藝術特徵
中國繪畫又稱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形成了獨立的繪畫體系,在世界美術領域中獨樹一幟。
繪畫是美術的基本種類之一,而美術就是造型藝術,又稱空間藝術、視覺藝術、靜態藝術;它是通過有形的物質材料(如繪畫用的紙、絹、布、墨、顏料等),創造出人們可以直接感覺到的視覺形象來反映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它通過由線條、色彩、明暗(在中國畫中,似乎不提「明暗」,實際上是用筆墨表現了明暗的,如畫石講究「石分三面」就是強調了明暗)、透視(中國畫是散點透視)等多種造型因素的運用構成的豐富表現能力可以創造出比其他藝術更富於具體性、永久性,感染力更強的直觀藝術形象。繪畫所表現的對象也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之內的具體事物,通過巧妙的藝術構思和藝術手法的處理,充分發揮作者創造性的審美經驗,可以造成深遠的意境和持久動人的情趣。
中國畫不但具有一般繪畫的所有特點,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風貌,它是自成體系的。中國畫的藝術特徵和基本技法,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了系統的論述,南北朝時期的謝赫,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古代繪畫的創作實踐,提出了品評畫作優劣的「六法」。
第一法講的是「氣韻生動」,傳神寫意;
第二法「骨法用筆」,講的是中國畫要用有生命力的,有骨、有肉、有血、有氣的線條來表現,就是要講究筆墨;
第三法「應物象形」,講的是造型;
第四法「隨類賦彩」講的是敷色;
第五法講構圖;
第六法講的是製作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和「經營位置」三法。
宋代郭若虛曾經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是的,六法論是成熟以後的中國畫的理論基礎,時至今天,乃至將來都不會過時。這裡面既包含了中國畫的標準,也包含了創作的方法。可以這樣說,符合六法的,就是中國畫;不符合六法的,就不是中國畫。
氣韻生動是中國畫的首要標準
謝赫將「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列為觀賞、衡量中國畫好壞的首要標準。所謂「氣韻生動」,是講繪畫作品要有生氣、有神韻,而不應該是沒有靈魂的作品要能表現出描寫對象的精神特質。這好比看一個人,從中國畫的審美標準出發,就要先看他的氣質風韻,而不能只是看形體。
「氣韻生動」是作品精神的自然流露。「氣」是思想觀念、感情和想像,「韻」是個性與情調。它要求藝術家無論畫人物、山水、花鳥中的哪一種,都表現出它們的精神之美。
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一書中說:「傳統西畫植根於雕塑和建築,中國畫則植根於文學和書法。因而西畫重立體感、空間感、科學性和工藝性;中國畫重意境、情感和書法筆致。」
中國畫要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在他的《魏晉勝流畫贊》中明確提出了以形寫神的主張。他說:「若長短、剛軟、深淺、廣狹與點睛之節,上下、大小、濃薄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
北宋山水畫大家郭熙說過,畫山水「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即是說,畫山水最可貴的是表現出山水本身的精神氣韻。
骨法用筆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手法
骨法用筆,也就是主要運用線條(點是最短的線)和墨色的變化來描繪對象,抒情達意。
中國畫所使用的具有「尖、齊、圓、健」四德的毛筆,可以在宣紙上繪畫出變化無窮的點、線和面,中國畫的生動的氣韻就是從這骨法用筆中表現出來的。一個藝術家所擁有的全部思想、情懷和藝術修養,只要一落筆,就可見其特色與深淺。畫家的筆性、筆勢、筆趣都各不相同,所以創作出的作品才風格各異,多姿多彩。
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構圖方法
中國畫注重內涵和意境,在構圖上不受一時一地的視野的束縛,用的是「散點透視」。 這與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完全不同。
一位用西方繪畫技法表現對象的畫家,只能描繪在特定時間和特定視角中的景象。而作中國畫的畫家則可以將幾千里的景色有機地描繪在一起,可以憑著視覺的記憶來構圖。
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是中國畫又一特色
自元代以後,中國畫逐漸運用詩文、書法、印章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機結合成一幅作品,多方位地加深作品的意境,拓寬人們的想像,抒展作者與欣賞者的情懷。這使得中國畫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和對於中華文化的承載力。即使是小品,如齊白石的《遲遲夜讀圖》,詩、書、畫、印也一起表達了非常有趣的內容和思想。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方法
「造化」是指大自然。「師造化」不是簡單地描繪大自然,而是以大自然為師,領悟大自然的氣質與內在精神;然後藝術家再以心中的美好理想與激情,對大自然加以藝術的重新創造。這樣的作品才能夠永遠感動人。
唐代畫家張璪在中國繪畫史上有重大影響,但他的作品和他著的《繪境》一書都沒有流傳下來。那麼,他的重大影響是怎麼來的呢?就因為他的一句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名言成為了中國畫家創作國畫的基本原則。實際上,南朝時期的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就提出了山水畫的最大功能就是「暢神」,就是讓人們藉助欣賞山水去領悟天地之間大自然的氣韻和古今優秀人物的精神,從而讓自己獲得精神愉悅、心靈升華的享受。中國畫的畫家從此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內心感受,從表現客觀美向表現主觀美深入。
不似之似的創作理念
清代大畫家石濤有詩云:「名山許游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變換神奇懵懂間,不似之似當下拜。」這是他的繪畫心得:畫山水不是要畫得像真山一樣,畫家要運用豐富的想像力,高度的提煉、概括能力,表現出自然山水神奇變幻的動人氣韻,形成懵懂間的藝術形象。雖然看起來和真山不完全一樣,但是更真實、更深切地表現了真山的精神、氣韻就是石濤所說的「不似之似」。
在談到中國畫的特點時,中國現代兩位繪畫大師都有相似的見解。黃賓虹說:「西人之藝術專尚寫實,吾國之藝術則取象徵;寫實者以貌,象徵者以神,此為東方藝術獨特之精神。」
齊白石則認為:「作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也。」
有些美學家說西方繪畫重在再現客觀物象,而中國繪畫則是畫出自己心中的客觀物象,不管它像不像。我們認為, 中國畫的藝術自古以來就是不斷融合南北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結果,中國繪畫也有很傑出的寫實成就,西方繪畫也有深刻表達人物精神世界的傑作。我們所看到的漢唐以來的繪畫藝術作品,都是在大膽地吸收外來藝術的精華中發展的,在發展中又不失中華文化的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