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家養生術大觀:運動、飲食及精神保健
中國道家養生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養生方法,而大量的養生方法現在已經成為很流行的保健方法,現在主要介紹三種養生方法:運動、飲食、精神保健。
養生方法與運動保健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其在發展中也積累了大量的養生方法,而大量的養生方法現在已經成為很流行的保健方法。
一 導引
導引也寫作道引。導引就是通過四肢、身體運動,引導身體中的邪氣,將其排出體外。導引作為養生健身術,戰國時期已經比較普及,道教將其作為長生方術,或作為強筋健骨、去病除勞養生術。
《太清導引養生經》說,導引可以調營衛,消谷水,排除身體中的風邪,長進身體中的血氣或正氣,使人精神健旺,疾病痊癒,可以按圖去作。它可以單煉,也可同服氣結合起來。導引種類很多,有立式、坐式、臥式等。
華佗發明的五禽戲,模仿五種動物的動作,也是導引的一種。導引可以說是現代體操的鼻祖。氣功動功也可歸於導引。導引用於爭鬥對抗,就是武術。武術用於鍛鍊,就是養生術。養生太極拳已風行全世界。現在流行的健身舞蹈,也可歸於導引的範疇。有學者考證認為,導引和服氣都源於原始舞蹈。
二 按摩
按摩是指用手對身體各個部位施以推、搓、揉、捏、擊、拉等進行治療和保健的方法。有由他人為自己按摩的方法,也有自我按摩的方法。
道教認為按摩可使氣血通暢,驅除邪淫,從而達到去除疾病,聰耳明目,舒筋健骨的作用。不僅如此,按摩通過對皮膚、肌肉、血管和神經的壓迫作用,可以激發其活力,還可以進而強壯臟腑,同時還可以達到健膚去皺的美容效果。
有的自我按摩法從頭到腳,有一整套動作。有的只按摩一個部位,只有一種動作。按摩經常與導引、服氣、存思等方術相配合。孫思邈《千金要方》收有太上混元按摩法,共49式。
《真誥》引《大洞真經.精景按摩篇》,要人導引完畢後,用手巾摩擦頸項、耳後,令熱。然後用手掌摩眼、面、項等部位。
三 行氣
行氣一般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呼吸法。
道教非常重視氣,其基本觀點與一般理解不同,認為行氣的本質在於獲得氣,所以也稱為服氣、食氣、吞氣、鍊氣等。
《抱朴子內篇.至理》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行氣的方法、派別非常之多,一般要點是呼吸細慢勻長,吸多呼少,結合閉息等。行氣的出現也很早,先秦典籍和出土的戰國時期文物都有具體記載。
行氣也叫吐納,其基本理論是認為氣有清濁、生死,吐納即吐故納新,吐出濁氣、死氣,吸進清氣、生氣。有吐納六字氣法等。
胎息也是行氣的一種。但對胎息的解釋有各種各樣。《抱朴子內篇.釋滯》說:不用口鼻呼吸,就好像胎兒在胞胎中那樣,所以叫胎息。這種方法要求作到最後不用口鼻呼吸。《胎息精微論》說:咽氣凝結在腹中,如懷胎一樣,所以叫胎息。這種方法強調腹中聚氣。
《胎息根旨要訣》說:命門是氣之根本,有天地陰陽二氣初結精之氣。只要復此根本,就能像胎兒隨母呼吸那樣,故叫胎息。這種方法要求恢復命門中的內氣。《胎息雜訣》說:內外氣不雜即胎息。這也是強調保留內氣。總之,胎息是一種形象的說法。
養生方法與飲食保健
一 食養
食養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養生。
我國食養的歷史非常悠久,比如馬王堆帛書中就有不少關於食養的處方。現存最早的食養專論保存在孫思邈的醫學著作中。在其《千金要方》中有《食治》一門,在其《千金翼方》中有《養老食療》一節。
道教高度重視食養的重要性。孫思邈對比藥療和食養說,治病要想快,必須依靠藥物,但維持生命還是要靠食物,不懂食養則不足以存生、養生。調節飲食的方法是極高明的養生術。
道教治病、養生,主張藥療和食養並用,先食後藥。先食後藥即先食療,若無效,再藥療。孫思邈說:食療不愈,然後用藥。補虛也主張藥補不如食補。
根據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教主張日常飲食應有節制,反對暴飲暴食和過分肥膩。主張多食四季時鮮,多食野生菜蔬花果。另外,道教還很注意食物配伍禁忌,都是經驗的總結。
二 服食
服食也叫服餌,指服藥,即服長生不老藥。
有的認為僅靠服食即可求長生。據這種方術說,服用丹砂、金、銀、玉等礦物性藥物時,可用一定的方法將之化為液體。
道經記載了仙人八公服食成地仙的故事。據說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趙他子服桂二十年,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楚女子服地黃八年,林子明服術十一年,杜子微服天門冬,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陵陽子仲服遠志二十年,都成了陸仙。後服金丹,成為天仙。
有的道經則認為服食只能治病、養生,是成仙的輔助手段。道士在長期的服食實踐中,對許多礦物、動物和植物的藥性了解較深,留下了不少養生藥方,很有價值。
三 辟穀
辟穀是一種修煉方法,即不食五穀雜糧肉蛋蔬菜等日常食物。
這種方術認為: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壽,食氣者神明不死。這是說,食用日常食物雖能維持生命活動,但不能長生不死。
又說:欲得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即日常食物會在腸胃中留下有害渣滓,會使身中上火,減少壽命。這種方術的要點是不食日常食物,但要服氣或服藥等。
《抱朴子內篇.仙藥》記載一則服藥辟穀的故事說,秦時一宮女驚走入山,飢無所食,垂餓死,有一老翁教她食松葉松實,遂不飢不渴,冬不寒,夏不熱。至漢成帝時,已二百餘歲,被獵人在終南山捕獲,帶回。供給她五穀食物,兩年後蒼老而死。葛洪感嘆說:向使不為人所得,便成仙人矣。
辟穀術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辟穀也稱斷谷、絕谷、絕粒、休糧等。
四 四時攝養
四時攝養就是順應四季陰陽消長、氣候和生理變化而進行養生。
比如丘處機撰的《攝生消息論》敘述春季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養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
高年之人,宿病發動,皆冬所畜之疾,不可便行疏利之藥,恐傷臟腑,別生余疾。唯用消風、和氣、涼隔、化痰之劑。或選食治方中,性稍涼,利飲食調停以治,自然暢通。
其餘三季也各有應注意的事項。除了四時外,有的道經還敘述逐月養生之法,稱為月令、月覽、月錄等等。宋元以來,四時攝養形成道教養生學中一個學派。
養生方法與精神保健
現代醫學承認精神對疾病有影響,精神娛悅則疾病痊癒的就快,精神抑鬱則疾病容易趨於惡化。
道教在利用意志、意念、精神等修行的過程中,就總結出大量保健的方法。
一 存想
存想也稱作存思。存即想,即思。存想也就是閉目靜思某一特定的對象,作到不用眼睛而看見它。
存想往往包括叩齒、念咒、咽氣等輔助手段。道教認為,存想可以預知吉凶,去惡獲福,長生成仙。
存想往往根據存想的對象不同而有很多區別。如內視,也稱返觀、內照等。其法認為,經過修煉,人可以閉目內視,清清楚楚地看見自己體內的五臟六腑等。
如守一,即閉目靜思至高無上的一、道或氣,使它們常駐自己的身體,使自己精神完全,不致喪失。守一在早期道教中的地位,尤其顯得重要。
如守三一,是存想並列的三個對象。說法各有不同。有的守虛、無、空;有的守神、氣、精;有的守身中三宮神的姓名;有的守青、赤、白三氣等等。如存神是存思各種神仙。
思九宮法,是存思身中九宮諸神。還有存元成皇老法、存帝君法、存玄一老子法、存司命法、紫書存思元父玄母訣等,不勝枚舉。
存想諸法中包含著祈禱神靈保佑和神秘體驗的內容,也包含著高度集中精神而忘掉其它,從而達到健康身體作用的成分。闡述存想法的經典有《黃庭經》等。
二 內丹術
以自己的身體為鼎爐,以自己的精氣神為藥物,煉成的長生不老藥叫內丹。煉內丹的方法叫內丹術。
內丹術中包括服氣、內視等方法,有與現代所謂的氣功法相似之處。可以認為內丹術就是一種氣功。
但道教不這樣看,認為氣功僅僅是內丹的基礎階段。一般將氣在丹田之間運行稱為烹煉,將氣順著任督二脈運行叫作小周天或走河車,將氣的運行擴大到四肢叫大周天。
內丹術有文始、北、南、東、西、三豐、中、青城、伍柳、三峰、自然法和無為法等派,各不相同。內丹術如果修煉得當,的確可健身去病。
道教將《參同契》、《黃庭經》、《陰符經》、《悟真篇》、《古龍虎歌》、《入藥鏡》等作為主要丹經,也有將《老子》作為丹經的。
可以說,這些養生方法都是歷代仙真高道在修行過程中經驗的總結,每一種養生方法都有無數的成功案例,然而,每一種方法又包含了深奧的道教理論基礎,以及複雜的具體操作方法。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每一種方法,而且每一種方法也會因人、因地、因時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會產生細微的變化,因此,在具體的應用時,還需要現代的養生家再做更為細緻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