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印度宗教與政治
在古代印度,一切社會組織,都在婆羅門(僧侶)的手中,猶如羅馬教皇時代的天主教僧侶。宗教也支配了政治。到了佛陀出世時,執掌政權的剎帝利階級抬頭了,婆羅門的僧侶被箝制。印度歷史上第一大政治家是紀元前三百年(孔雀王朝)陀拘多王的首相卡那迦耶(Chanakya),他是一個婆羅僧。他統一了印度無數土邦,建立了孔雀王朝。他奠定了印度的政治機構。此外另一部治理印度的《摩奴法典》,也是以印度宗教——婆羅門教為中心的法律。
自從回教徒侵入印度以後,印度便有了兩個對峙的宗教——印度教(婆羅門教)與回教。彼此互相水火,互相殘殺,焚燒神廟。據說波羅奈斯城(印度教的聖城亦即古文化城)的金頂式的濕婆神廟,曾被回教徒焚毀過三次。回教徒的政府在英人未侵入以前,全靠他們的宗教力量去維護。
英國侵入印度以後的回教政府被消滅。英人統治印度有三百年,其間常利用印回教徒宗教衝突而鞏固其政治地位。這個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加緊實行。如當時英國會制定的「印度憲法」,就是一例,規定選舉以宗教為區別,即印回教徒分別各選其自己教徒為代表。今日印回教徒的鬥爭,以及回印的分裂,甘地之死,都是這政策的流毒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