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齋醮
齋醮,俗稱「道場」、「法事」,是指道教的祭禱儀式,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高功法衣,手持法器,在壇場里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誦經、讚頌,步罡踏斗,翩翩起舞,並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儀注和程式,以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這就是道教齋醮科儀。
齋醮即供齋醮神,藉以求福免災。其法為清心潔身,築壇設供,書表章以禱神靈。齋者,戒潔行事,古人於祭祀之前,必先齋,齋必有戒,故亦云齋戒。醮者、祭也,祈禱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場,皆曰建醮,又統稱為「齋醮」。
「齋」的原意指齊和凈,後為齋戒、潔凈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寢,以示祭者庄誠。道收此禮,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潔身,謂之「修齋」的初為「積德解愆」,再則「和神保壽」,後為「專道」、「樂道」、「合道」,即為「修道」,此為修齋的最高境界。早期道教的儀禮比較簡單,並無專設的齋壇。據文獻記載,只是在治靖之外,露天設立一方形的土台,上置香爐,祭酒和山居道士在土台上行祭禮,一般信眾則在土台下行禮。南北朝時期,道教儀禮有較大的發展。據劉宋高道陸修靜的《洞玄靈寶五感文》稱,金籙齋和黃籙齋都要設壇,壇有多重。唐宋以後,道教儀禮更趨繁復,壇場設置亦趨繁華。
據《洞玄靈寶五感文》稱,南北朝時的金籙齋壇為露天玄壇,廣三丈。壇立重壇,廣二丈,圍欄,上下設十門。重壇中央安一長燈,長九尺,上安九燈。圍壇四周安色燈三十六,壇外可燃千百燈。黃籙齋設壇與金籙齋壇相同,但圍壇之燈的數量有異。壇分兩層,取法天象地之義。
唐宋時期,道教齋醮科儀有很大的發展。據南宋時成書的《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稱,齋壇為方形,其制有三層。內壇高三尺,方廣一丈八尺,上安纂二十枚;中壇高一尺五寸,方廣三丈,上安纂二十四枚;外壇以平地為之,方廣四丈,安纂二十八枚。三壇之外還要安花柱。壇分三層,取示天地人三才之理。
明代周思德所纂《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又稱,設壇之方向須端正,「坐北面南,如宮觀屋宇坐向不同,當以方位東西南北定壇之坐向,或背或偏,郤所不拘,切在遷就坐向端正」。壇內左右北三壁懸掛三界眾真聖像,壇內香花燈燭供養。壇外另設左右六幕。清代以來,道教齋壇逐漸為醮儀所代,另外,也由於社會動盪,舉行類似道書記載的大型齋醮法會的機會也不多,因此當今道教宮觀中齋壇已不多見。
道教,重視修齋,並制定了一整套齋法。按照它的規模和作可以分為:
(一)內齋(極道):包括心齋、坐忘、存思等等(見《洞神經》)。
(二)外齋(濟度):包括三篆七品,三篆指金篆齋、玉篆齋、黃篆齋;七品指三皇齋、自然齋、上清齋、指教齋、塗炭齋、明真齋、三元齋(見《洞玄靈寶玄門大義》)。
各種齋法有著不同的意義,如金篆齋「上消天災,保鎮帝王,玉篆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黃篆齋「下拔地獄九幽之苦」等等。
現在全真派道士,仍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觀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節日,均要素食,等等。都是在持齋以奉道。
齋壇是道教在舉行較大型的道場時,為行儀的法師和道士專門設立的祭壇。道士的科儀都在齋壇上進行。它和供一般道教徒燒香、奉獻、叩頭的祭壇不同。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