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0-2
- 最後登錄
- 2024-12-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3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62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隨縁法語十九
皈依三寶 仰止佛陀
「南無」是印度話,意思是皈依,皈是回歸,依就是依止,回歸依止在佛陀的座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阿彌陀有兩重意義,一是無量壽,一是無量光,有人說:「阿彌陀佛是老人念的」。不,老人固然要念阿彌陀佛,求無量壽,長命百歲。年輕人也應當念阿彌陀佛求智慧,無量光就是沒有盡止的光明。佛教把光明象徵智慧,年輕人要有智慧,才能解決很多問題,念阿彌陀佛,就得到智慧。「六字洪名繫心中,聲聲喚出主人翁。」有老法師主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夠了!常念阿彌陀佛,熟得像家人一樣,不必太客氣了。
我覺得還是先念六字,念一半時再改念四字比較好,法華經云:「一句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我們一般講,成為佛教徒要受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寶。外國基督教有洗禮,我們有三皈依,三皈依之後,才稱得上是佛教徒。第一皈依佛:「佛」,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者」,就是已經覺悟的人,在我們這個時空中,只有本師釋迦牟尼佛一位,這一位佛,是已經覺悟的人,所以叫兩足尊。人有兩隻腳,一隻腳是代表福德,一隻腳是代表智慧,只有佛才是福慧究竟圓滿的。第二是皈依法:佛教最重要是佛法,一切諸佛都是由法所生,法是諸佛的母親,所以法非常重要。諸位佛弟子不要把經書放在大腿上,不要放在腰下面,很不恭敬。
有沒有看過「唐三藏取經」,玄奘大師背著一個竹籃子,兩支手是用挽的,下面是三衣一缽,最下面是臥具尼師壇,出家人都有的,過去睡覺時用,後來當禮佛的拜具,尼師壇放在籃子的最底下。上面三衣一缽,三衣是五衣、七衣、九衣三件衣,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用複雜了。我們還是三衣,還有一件海青,不就四衣了。四衣之外,還有短掛、中掛、長衫、內衣。所以所謂三衣一缽,跟原來不一樣了。
佛教傳到中國,或者其他任何國家,都會隨其文化習俗,有少幅的改變。比方說:「農禪」,原始佛教是不主張耕種的,耕田就會傷一些小生命,但是到了中國之後呢,出家人都住在山上,所謂「天下名山僧屬多。」出家人住在山上,沒有東西吃。因為佛陀時代是托缽,住在山上要托缽很困難,沒時間修行了,所以只好自己種田,「農禪並重」,農耕跟參禪一樣重視。
在佛陀時代《金剛經》講到佛陀,從祇園精舍走到舍衛國去乞食,乞食之後又回到祇園精舍,一來一往,赤著腳跟著弟子一起去,你們知道這段路程有多遠?十二里!佛陀沒有說,我坐在樹下,弟子幫我去乞食,拿給師父享用。沒有!他赤著腳跟弟子一起乞食。
我們要學真正的佛教精神,一個宗教徒,尤其出家人,我們捫心自問,有沒有學到佛陀的偉大。中國人改變了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中國出家人不托缽。過去佛教傳到中國,出家人不能夠沿門托缽。第一是因為當時情況,並沒有那麼普遍接受佛教,你一來乞食,就把你當成乞丐。第二是梁武帝規定僧尼吃素,而中國人很喜歡吃魚肉的,不會為你出家人做素食供養。第三中國社會也不知道所謂供養僧人,是在做功德、植福田,沒有這種觀念,所以出家人只能自給自足,到山上農耕養自己。懷讓祖師的弟子馬祖道一創立叢林,讓出家人住在一起,甚至二千人住在深山野嶺蓋起大廟。那千人鍋煮起食物來,是千人一起吃飯,很壯觀。這麼多人住在一起,難免會有磨擦,出家人也是人,披上這件衣服,只代表我要修行,並不是穿上衣服馬上就成佛,沒有這回事!穿上這件衣很不容易,因為代表佛法、代表佛教、代表僧團,馬祖的弟子百丈禪師就想:「人與人之間相處,免不了摩擦,所以必須設置清規。」這清規不是戒律,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住在一起必須遵守的公約,所以「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樹立中國農禪並重,出家人的生活方式。
第三個是皈依僧:有很多人以為皈依僧,就皈依一位師父,我就只相信這位師父。有的人皈依很多位師父。其實你皈依一位師父,就是皈依佛教僧團。所以,每位出家人都可以是師父,那位引你入門的皈依師父,培植你的慧命,當然和你緣最深。
從皈依那天開始,有兩條命,一是生命,一叫慧命,就是智慧的生命。生命要吃營養,才能健康,才能長大。慧命也不能忽略,一樣需要營養,就是「以法為食」。「行解」並重。對佛法理解、要誦經、研究經、聽師父說法開示、跟你講道理。對佛法有了基本的認識,這叫做「解」。有了解還不能溫飽,就是要親躬實踐,就是「行」。照著佛陀教你的方法,比方五戒,要戒殺、盜、淫、妄、酒,能夠守五戒,必會得人身。行十善必然升天上,學習四聖諦、十二因緣,斷見思惑,就成阿羅漢,修六度就叫菩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