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16|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智慧之用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6-21 21:07: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智慧之用

  每一個人都擁有如大海般的智慧寶藏,此智慧深邃廣闊,有著不可思議的妙用。《大智度論》言:「內心智德厚,外善以法言,譬如妙金剛,中外力具足。」擁有智慧的人,能看清世間真相,長養善法,而得清淨、富貴。究竟智慧有何妙用呢?有以下四點譬喻:

  第一、智慧如地,長養眾善:大地能夠生長萬物,智慧也是一樣,能夠長養眾善。所謂「菩薩畏因」,菩薩具有甚深智慧,能明白因果的本末,時時處處皆具自覺力,所以能長養善法,常遊畢竟空。有智慧的人,也懂得修福積善,凡事能以積極、善美的角度面對和處理,自然能培植福德,長養眾善。

  第二、智慧如水,洗淨垢穢:唐朝悟達國師過去世時,曾與晁錯結下冤仇,此世當了國師,一念傲慢心生起,晁錯得以化成他膝蓋的人面瘡,讓他劇痛不堪。後來,因為智慧力及三昧法水的洗滌,終能化解,生命也因之昇華。《文殊師利問經》有言:「諸過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智慧就像山澗潺潺清水,能洗淨身心的垢穢,讓人沁涼自在,坦蕩安樂,獲得重生。

  第三、智慧如風,吹散憂悲:智慧如風,能吹散憂悲苦惱。有智慧的人,明理冷靜,不以情緒處事,不會隨著外境而患得患失,起伏動心。面對種種批評毀謗、挫折困頓,都能視為磨練身心的逆增上緣,而從中創造另一番光明的天地。

  第四、智慧如船,能度苦厄:有智慧的人,能洞察事相,對世間具備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不會為煩惱所縛所轉。因此,佛陀在《佛遺教經》裡勸勉佛弟子:「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有了智慧,明白宇宙因緣果報、苦空無常等真理,自然能遇苦不以為苦,而坦然自在了。

  大鑑禪師云:「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礦,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鏨鑿。」我們如果能像工匠一樣,精進勇猛,持續地鏨鑿,終有一天可以體得智慧的妙用。

  第一、智慧如地,長養眾善。

  第二、智慧如水,洗淨垢穢。

  第三、智慧如風,吹散憂悲。

  第四、智慧如船,能度苦厄。

(星雲法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0-6-27 11:55:07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6-27 15:17 編輯
智慧之用

  每一個人都擁有如大海般的智慧寶藏,此智慧深邃廣闊,有著不可思議的妙用。《大智度論》言:「內心智德厚,外善以法言,譬如妙金剛,中外力具足。」擁有智慧的人,能看清世間真相,長養善法,而得清淨、富貴。究竟智慧有何妙用呢?有以下四點譬喻:

《大寶積經》眾生皆貧窮。無有智慧財 
.

眾生皆無智慧。這才是正確佛說
---------------------------------------------------------------

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但佛陀有強調「眾生現在並不俱足

《大般涅槃經》
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占察善惡業報經》
如是實體功德之聚。一切眾生雖復有之 但為無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見。
不能剋獲功德利益。莫異。說名未有

(實體功德之聚=佛性)
-----------------------------------------------------------

真正的明師 應該教導弟子 如何開挖 佛性/智慧寶藏
而不是, 不去挖寶藏,只一昧空談 錢怎麼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0-6-27 12:22:39 |只看該作者
眾生的佛性/般若智慧 都被埋沒,所以眾生現在無有智慧
佛陀有提供 開挖佛性/般若智慧的方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眼處。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我.我所執所纒擾故。心便住眼處住耳鼻舌身意處。
此住故....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佛陀說,眾生因為 眼耳鼻舌身意,所以 無有智慧
所以若要獲得般若智慧,則必須修學不住眼耳鼻舌身意

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你才有 般若智慧
若 住眼耳鼻舌身意,你不會有 般若智慧

不能將世間聰明般若智慧 混為一談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20-6-28 23:32:14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6-28 23:36 編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眼處。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佛陀說,修行般若時,心不應住眼耳鼻舌身意
那麼,心應住何處?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昔諸如來因地時。住阿蘭若離塵處
伏斷煩惱所知障。超過三界證菩提
過去菩薩修行願。以阿蘭若爲舍宅 


佛經說,心應住 阿蘭若離塵處

「阿蘭若」是個 離
意指 這個地方遠離 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
不在眼睛見色 的地方
不在耳朶聽聲 的地方
不在鼻子聞香 的地方
不在思想所及 之處

「阿蘭若」是透過禪定才能進去的一個地方
因為「阿蘭若」是個遠離 色聲香味觸法的地方
所以若進到了「阿蘭若」,就等同處於 心無所住 的狀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8 05:5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