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5-21
- 最後登錄
- 2025-9-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19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936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會相中田文鏡,他除了要找幫手更是在找人背鍋
2020/07/03 來源: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之所以被奉為中國影視作品史上的經典之作,在其首播二十多年之後依舊經久不衰,除了一眾「老戲骨們」出眾的演技外,環環相扣的劇情以及一系列細思極恐的細節,也是這部電視劇為廣大觀眾所認可與推崇的重要原因,而觀眾也就此在大呼觀劇過癮的同時,就此對於人生經歷與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思考,讓人流連忘返,難以釋懷。
或許我們都還記得在劇情開始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場景,雍正與十三阿哥胤祥奉旨前往江南籌款賑災,在揚州知府衙門當眾剝下了揚州知府車銘的官服,並且委任敢於為民做主、不畏權勢的田文鏡代理揚州知府一職。而此後,田文鏡也用極為幹練、果敢的表現,不僅贏得了揚州百姓與災民們的認可,更是讓雍正對其愈發刮目相看,在籌款賑災的差事完成後,田文鏡也跟隨雍正回京,開了一段新的仕途生涯。
此時,不少人都會對雍正對田文鏡的破格提拔、任人唯賢而深感欽佩,可是如果真的抱有這樣的想法,那就真的是結結實實的上了雍正的「當」了。
沒錯,他提拔田文鏡是有看中田文鏡能力與品行的因素,但是細細品味才會發現,田文鏡僅僅是雍正手中的一枚「棋子」,並且從一開始就要時刻準備承擔「備胎」與「背鍋俠」的職責。
這一切直到最後也始終沒有被田文鏡反應過來,而他也就這樣在陰錯陽差中保持了對雍正自始至終的忠誠。
田文鏡「仇禮仇富仇官」,使其成為了雍正此時最需要的「先鋒官」。
雍正作為欽差大臣,是奉康熙的旨意前往江南籌款賑災。
然而,所謂「強龍鬥不過地頭蛇」,且不說雍正在江南地區沒有任何的官場交集與勢力分布,用「孤身犯險」來形容是一點不為過的,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尤其是揚州地面,歷來是「八爺黨」的「小金庫」與「大本營」,即便是雍正有著康熙旨意,也未必能夠順利的完成差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能選擇的只有「智取」,而其皇子與欽差大臣的身份也使得他不能事事都拋頭露面、衝鋒在前,於是他開始為自己的這次江南籌款賑災之行搭配了一套行動「班子」。
雍正先是喊上了十三阿哥胤祥與他一道前往,兄弟二人可以實現相互配合;隨後,雍正又將自己府上出身的包衣奴才年羹堯隨同他一同辦差,當然他看中的是年羹堯身為杭州參將,手中所掌管的兵權;除此之外,雍正還順路招募了李衛、高福,目的就是要利用他們兩個來充當「探子」與「攪屎棍」,以更好的達成自己的目的。
然而,這對於雍正來說還是有所欠缺的。年羹堯畢竟不在揚州地面當差,過分干預容易遭人非議,而李衛等人的行為與做法又難登大雅之堂,所以雍正還需要一位揚州本地勢力的協助。
於是乎,田文鏡也就此走入了雍正的視線。
其實從雍正與車銘的一番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雍正選擇田文鏡的原因。
一來,是田文鏡的能力非常出眾。
「可據我所知,田文鏡在任三年,年年的賦稅錢糧都是道府第一,處治訴訟刑獄也還公正幹練。」
二來,田文鏡帶有明顯的「仇富憐貧」心理。
「田文鏡判官司,是『有錢的輸給無錢的,錢多的輸給錢少的』。」
三來,田文鏡與上司處理不好關係,也客觀說明他是「仇官愛民」的。
「不枉法,不徇私,這樣的官員被停職待參,殊不可解!車銘,田文鏡是不是有什麼和你過不去的地方?」
由此可見,雍正來杭州可以說是做足了「功課」的,田文鏡便是他的重要發現。或許田文鏡也有著他尖酸刻薄、嚴苛無情的性格缺陷,但是從當下的時局來看,田文鏡確實是雍正最需要的人。
一方面,他有著一顆「愛民」之心,能夠站出來為底層民眾吶喊;另一方面,田文鏡「仇富仇官」的心態,也讓對於揚州的富商和官員是深惡痛絕,這也使得他為了保全貧民、災民的利益,而與這些人「死磕到底」。與此同時,田文鏡是監生出身,沒有傳統讀書人的迂腐思想束縛,更不會過多的考慮所謂的「聖人禮法」,甚至可以說田文鏡是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果斷選擇了田文鏡來臨時署理揚州知府的差事,同時讓田文鏡成為了自己的「先鋒官」,代表自己,也代表著所有底層貧民與災民,與揚州的鹽商富戶們展開了「決戰」。
而面對如此的抬愛,田文鏡對於雍正是感恩戴德,之後更是盡心辦差,可殊不知,此時的他已然淪為了雍正手中一枚重要的「棋子」與「武器」。
田文鏡的所作所為,無時無刻不再為雍正的「陰謀」而服務。
前文中也說到了,揚州是「八爺黨」的「小金庫」,讓揚州的鹽商富戶們認捐籌款,賑濟災民,不僅會直接影響到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人的經濟利益,如果真的讓雍正因此獲得了康熙皇帝的封賞,對其政治利益也是極大地打擊。所以,在九阿哥胤禟門人、江南巡鹽道任伯安的帶領下,全體鹽商富戶對雍正一致採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只捐出二三百兩便草草了事。
於是,為了讓這些鹽商富戶們乖乖掏腰包認捐銀兩,雍正的「連環計」也就此展開。
首先,雍正讓田文鏡代理揚州知府,積極組織賑災,他知道田文鏡必然會秉公辦事,嚴格按照朝廷制度為災民提供「筷子插上不倒」的賑災粥。如此一來,周圍府縣的災民便會聞訊紛紛湧向揚州地面,使得災民的數量便會不斷增加,而揚州的粥廠也必然會處於難以為繼的狀態。
緊跟著,雍正給予田文鏡暗示,充分利用田文鏡「仇富」的心態,將災民「引導」到鹽商富戶家中,名義上是去「討飯」,但實際上稱之為「明搶」也絲毫不為過。而雍正此舉的目的,就是要在鹽商富戶們之中,製造緊張氣氛,逼著他們向遠在北京的「主子」尋求幫助。
果然,九阿哥胤禟的親筆信從北京奔向揚州,而年羹堯早已埋伏在了信使的必經之路上,奪下了這封至關重要的書信。甚至毫不誇張的說,雍正在揚州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能夠拿到這封親筆親,這才是雍正煞費苦心安排一切的首要目的。
也正是憑藉這封親筆信,雍正與十三阿哥胤祥最終擊穿了任伯安等人的心理防線,用其脅迫著鹽商富戶們,籌到了兩百多萬兩白銀,順利完成了江南籌款賑災的任務。
賑災的功勞是雍正的,但是一旦出了事情,「鍋」卻是田文鏡來背的。
雍正用田文鏡,不僅僅是把他當成了自己的「棋子」和「武器」,用來對抗整個揚州的官場官員與鹽商富戶們,田文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價值,那便是要承擔「備胎」的職責,隨時準備好要為雍正背鍋。
不得不說,此時的雍正已經開始展現了其「腹黑」的一面。
大批的災民湧進揚州城中,局面一旦失控便會一發不可收拾,災民的「乞討」便很有可能演變成一場「暴動」。
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事情,首要責任在於誰?當然是田文鏡。是田文鏡在下令允許對其他地區的災民開放施粥,才讓更多的災民匯聚到了揚州;是田文鏡下令打開了揚州城的城門,將大批的災民放進到了城中,引發了混亂;而也正是田文鏡,事先在鹽商富戶的門口掛上了「有求必應」的燈籠,引導著災民對這些富戶人家進行搶掠。毫無疑問,責任都在田文鏡。
對於雍正來說,他的責任便是在於「看錯」了田文鏡,也「錯用」了田文鏡,承擔的也僅僅是薦人不當的失察之責,反映出的也僅僅是其政治手段上的不成熟與處理方式上的不當。
因此,如果真的出現了局面不可控制的情況,雍正會受到處分,但還有可挽回的餘地,可對於田文鏡而言,卻是會就此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
於是,這就可以解釋雍正自從在揚州府衙之上與任伯安、車銘等揚州官員發生衝突後就一直躲在幕後,卻將田文鏡推向了前台的原因了。一方面他是在運籌帷幄,等待著自己計劃的達成,另一方面,就是要讓田文鏡去承擔有可能發生的風險,而他則可以以此最大限度的保全自我。只不過,這一切對於耿直的田文鏡來說,也必然是自始至終都無法察覺到的。
雍正主動請旨前往江南籌款賑災,就此拉開了他參與到「九子奪嫡」大戰的序幕,而為了贏下這場「開門紅」之戰,雍正可謂是充分做到了「知己知彼」。
這其中,既有雍正對對手,也就是「八爺黨」眾位皇子及其屬下任伯安等人的了解,也有著對於自身可用之人的充分認知,與此同時,還及時發掘到了田文鏡,這樣一個剛正不阿,卻也「仇禮仇富仇官」的可用之人。
而正是深刻認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係與利益衝突,才讓他的「連環計」能夠最終得逞,順利完成了江南籌款賑災的任務,進而獲封為郡王爵位,在康熙心中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算是為其參與皇位爭奪開了一個好頭。
更為重要的是,包括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堯、李衛、田文鏡,以及提前被送回北京的鄔思道在這一過程中悉數登場,雍正的「奪嫡團隊」就此組建成功,由此可見,這次江南籌款賑災對於雍正來說絕對是不虛此行,並且是意義十分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