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1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1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嗣漢天師府: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亦稱「大真人府」。府第坐落在江西貴溪上清古鎮,南朝琵琶峰,面臨上清河(古稱沂溪),北倚西華山,東距大上清宮二華里,西離龍虎山主峰十五里許。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殿宇、書屋、花園等部分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築華麗,工藝精緻,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中國現存「大府第」之一。
嗣漢天師府之名,來源於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從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此煉九天神丹伊始,張天師在龍虎山代代承襲,三十六代天師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當於宰相官職),因此天師府被稱為「龍虎山中宰相家」。明代朱元璋更對道教恩寵有加,時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而龍虎山天師府的建築規模是全國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與孔府相媲美的。
天師府占地40000多平方米,在布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鮮明特色。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築群,依山傍水,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嗣漢天師府府門坐北朝南,高大寬闊,面河而立,氣勢雄偉。門前庭院正中鑲嵌著八卦太極圖。府門上一對抱柱楹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原為明代尚書、大畫家、大書法家董其昌手筆,其形象地表達了歷代天師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雙重顯赫地位。二門門聯寫的是「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表明了歷代天師道高德重使龍虎也伏、鬼神也欽的歷史事實,也表明道教教理教規對信徒必須修道養德的嚴格要求。
進入二門,內為大院,鐘樓、鼓樓穩踞大路西東,鐘樓之鐘鑄於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距今已有650歲的高齡,鐘長一丈,中圈一丈八尺,唇厚三寸九分,重9999斤。
過鐘、鼓樓,迎面而來的是玉皇殿,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府內最大、最高的宮殿。殿內供奉身高9.999米的玉皇大帝,金童玉女侍立左右,鄧、辛、張、陶等十二天君配祀兩邊,八條金龍飛舞楹間。整個大殿顯示出人間天庭的森嚴,使人頓生莊嚴、虔心的感覺。
玉皇殿西側有碑廊,立著歷代留下的眾多石碑,其中最有名的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書寫的《敕賜玄教大宗師張公碑》,距今已有680多年的歷史。此碑全文二千多字,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天師府內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屬兼得山光水色型。
進三門,就進入了天師府的私第。進門的院牆左右是「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對聯。上端橫批「相國仙府」,顯示出主領江南道教的天師府的歷史地位。
天師殿原叫三省堂,由前中後三廳組成。前為過廳,中為會客廳(亦名狐仙堂),後為天師內宅。過廳前部有塊圓的翠綠色盤石,名「迎送石」,是歷代天師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雖時過數百年而色澤如新,也算奇事一樁。正廳中央供奉著三尊神像,在刀劍斧戟和龍虎旌旗擁護下,仗劍危坐的是祖天師張道陵,身旁懸有頌他道尊德貴的對聯一副:「有儀可象焉,管教妖魔喪膽;無門不入也,誰知道法通天。」侍立兩邊的是他的兩位高徒王長和趙升。後室,高懸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的畫像。後堂為江南院落式建築。左右辟金光、紫氣二門,正中過「道自清虛」門通後廳。
天井周以樓屋,堂為樓廳五間,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圖案大致為三,一是神話故事和戲劇人物;二為雲龍玉免,瑞獸祥禽;三為松竹花卉,清淡高雅,不落俗套。
穿後廳而進,過八卦門,通靈芝園。門旁書有「八卦涵宇宙,雙龍衛乾坤」對聯,園東西各建廊房四間,整齊相對,原為書房。園中有古老四季桂一株,樹姿婆娑,四季飄香。靈芝園北為敕書閣,是保存皇帝聖旨詔文、書信之所,毀於清咸豐年間。書屋後為百花園,臨池建納涼居。池內養魚,園中栽樹,花木蔥鬱,秀色可餐。躺在這裡納涼,低頭看水,枕流看山,清風徐來,沁人心脾。
萬神集聚的「萬法宗壇」坐落在私第西邊。正殿為三清殿,供奉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東西殿為靈官殿和財神殿。靈官為道教巡察、護法、監壇之神;財神殿為騎黑虎、揚銀鞭、「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的趙公明元帥,他是守護張道陵玄壇的守護神,又號趙玄壇。
萬法宗壇院落內有雌雄羅漢松二株,偏大者為雄,偏小者為雌。傳為南宋趙構母親所栽。時隔千年,卻依然樹繁葉茂,生機勃勃。
嗣漢天師府院內豫樟成林,古木參天,濃蔭散綠,環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國第一家」之稱。作為道教正一派祖庭,到天師朝謁,是每一位修道人宿生的願望。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