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信仰,究竟是感性,還是理性?
「我以為,道教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結晶。道教把古先民萬物有靈原始信仰、對祖先崇拜的鬼神信仰和老莊哲學思想融會於一予以繼承和發揚,形成博大而系統的道教思想。道教信仰是具有理智的神仙信仰,相信人通過修煉能夠健康長壽而得道成仙;相信人能有功於國,有德於民,死則會被奉祀為神。」
——閔智亭《道教教義的現代闡釋·序言》
有人認為,信仰是不講理智的,講理智的就不是信仰。信仰這東西信了就信了,沒有什麼理由。閔智亭認為「道教信仰是具有理智的神仙信仰」表現在「通過修煉」、「有功於國,有德於民,死則會被奉祀為神」,有功有德與修煉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道教徒的修養是建立在道教優良傳統觀念信仰上的自我完善道德、人格的修養,也就是道德操守的自我建設的修持作為。」(《道教雜講隨筆》閔智亭)
「具體說,道教的優良傳統是重現實,重人生,不反對科學,力爭掌握生命的主動權,認為我命在我不屬天地。在社會生活中,既不追求功利的入世,也不專注悲觀的出世,而是牢牢掌握這兩種處世法來進行品德修養。」(出處同上)
生命的主動權很大程度上還沒有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自然界的種種災難的肆虐、種種病痛的折磨還常常毫不客氣地威脅著熱愛生命的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一個永恆的課題,要不斷地探求。如果把「重人生」狹隘地理解為「貪生怕死」,久而久之就會喪失生命的主動權。只有入世與出世相結合地對待人生,才會有逍遙與自在。這些都是理智的表現。
思想活躍會導致信仰活躍,反之,思想僵化則信仰失之於理智,兩者都不利於道教信仰的確立,它的理智是「中和」的,不溫不燥的。「有理智」更突出了道教思想對信仰的調控與引導。
西學東移後把科學與迷信對立起來,倡導科學,反對迷信,把道教思想作為迷信來反對和清除,客觀上反而製造了混亂。科學與迷信是自然社會的雙生子,人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解決了的稱科學,尚在解決中的稱實踐。道教的不斷實踐的思想是不違背科學的。
「縱觀道教歷史,道教與國運興衰息息相關,這是道教的民族性。正是這種民族性鍛鍊培養成了道教容納百川的胸懷,所以道教對外來文化不排斥,而是擇其善者為我所用。道教繼承道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思想,不墨守陳規,隨時代的車輪而與時俱進。」(《道教教義的現代闡釋·序言》)
道教主張虛無為本,無論怎樣的適應都不能偏離或放棄根本,否則將在適應中失去自身。國家強盛,道教擔當起仙道貴生強民的教化責任,國家衰弱或者受到異族入侵,道教擔當起拯救民族的使命,這就是理智的又一種表現,不斷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是實踐的需要,也是道教思想文化服務現實的需要。(本文節選自張振國《閔智亭道長道教思想窺見》)
(道教之音)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