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生養萬物,行善亦是修道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道教對生命的獨特看法,決定了它特殊的慈善觀。
「慈者,萬善之根本。人慾積德累功,不獨愛人,兼當愛物,物雖至微,亦系生命。」道教書中載述的仙真事迹,無論如何神異離奇,但都是以慈悲仁愛作為基礎。
道教「貴生」理論
與很多宗教不同的是,道教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修道成仙、長生不死。「貴生」是道教學說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從《老子》所強調的攝生、貴生、自愛和長生久視,《莊子》所說的保生、全生、盡年、尊生,到《太平經》主張的樂生、重生,再到被道教奉為萬法之宗、群經之首的《度人經》中,開卷就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宗旨,所有的道書,始終貫穿著貴生的傳統。
在道教的理論中,神、人以及世界萬物,都是大道和「氣」衍化的結果,本質上都是同源的。《太上老君說常清凈妙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之所以有神靈、凡人及萬物的差別,是因為宇宙本體的大道在其開創宇宙、衍化萬靈萬物的過程時,由於「稟氣不同」而性質各異。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命是神聖的,無論是天地的至靈——人類,還是遍布山川湖澤的禽獸魚蟲,其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傑作,都是「大道至德」的顯現。因此,貴生是人類的「至德」。「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對於生命有害的事情都應制止,凡對生命有利的事情都應去做。在道教看來,這是大道本身擁有的普濟救世的美德的最好體現,亦是做人的根本與修道的必需。
「道」是偉大的:它生育萬物,卻不把萬物看成自己的兒子;它長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萬物都受到它的恩澤和利益,它卻不居功不自傲。這是道的美德,也是人類至高無上的美德。道教修行的終極目標,正是與道合一,所有的修行,就在於學習「道之德」——無私地長養萬物,平等地善待萬物!
這就是道教的「貴生」理論,也可以說是道教慈善觀的理論基礎。
行善與修道
道教把行善與修道成仙明確地聯繫在一起。天師道要典《想爾注》中說:「百行當修,萬善當著。」《抱朴子內篇》中說:「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升二百善。」道教的這種著眼於現實的濟世利人的教義,貫穿於其發展的全部歷史進程。
道教有「功德成神」的說法。意思是說,積功累德,是人成為神仙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廣行善舉是道教得道成仙的重要內容。一個人要想成仙,就必須積大功德。而功德正來自「慈悲仁愛」。《感應篇圖說》中說:「慈者,萬善之根本。人慾積德累功,不獨愛人,兼當愛物,物雖至微,亦系生命。」道教書中載述的仙真事迹,無論如何神異離奇,但都是以慈悲仁愛作為基礎。在這裡,神仙成為修道成功的典範,也是人性完善的極點。道教這種精神,甚至後來發展為「苦己利人」。比如被稱為全真龍門派「中興之祖」的清代道士王常月所訂「初真十戒」,就有「當行陰德、廣濟群生」,「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等內容。
在道教中,行善已經成為「成仙」的要求。
(泰山碧霞祠)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