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佛典故事·老比丘談笑為佛所訶 [複製連結]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8-30 07:58:2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天,在舍衛國祇樹精舍,正當佛陀在為天人、國王及大臣、百姓等四眾弟子開示佛法時,有七位遠道而來的婆羅門長老來到精舍,恭敬地向佛陀問訊頂禮。

婆羅門長老稟告佛陀:「世尊,我們雖處遠地,卻一直想要前來接受您的教導,但因諸多阻礙而未能如願。直至今日,我們終於來到這裡,見到景仰已久的聖者,懇請佛陀收我們為徒,教導我們了生脫死的聖法。」佛陀聽了之後慈悲應允,並且為其剃度,婆羅門長老終於得償所願,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七位老比丘出家後,同住一間寮房,不但不用心思惟世間無常之理,反而經常在寮房閒聊出家前的種種俗事,逐漸忘記當初舍俗求法的決心。低語談論時,還不時發出大笑的聲音,毫不考慮他人的感受。

佛陀以甚深的智慧觀照,得知這七位老比丘的壽命將盡,但他們卻絲毫不知無常即將來臨,仍迷失於世俗往事、共相嬉笑之中。

佛陀心生憐憫,來到這七位老比丘面前,慈悲地對他們開示:「出家應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們為什麼要大聲嬉笑呢?一般眾生皆認為自己有五種事物能夠依靠:第一、仗恃自己年紀尚輕,第二、認為自己形貌端正,第三、以為自己身強體健,第四、依靠世間金銀財寶,第五、憑藉社會地位名望。你們七個人在這裡談論俗事、大聲嬉笑,又是憑仗著什麼呢?」此時,佛陀為他們說了一首偈語:

 「何喜何笑,念常熾然,深蔽幽冥,不如求定。

  見身形范,倚以為安,多想致病,豈知不真。

  老則色衰,病無光澤,皮緩肌縮,死命近促。

  身死神從,如御棄車,肉消骨散,身何可怙!」

佛陀說完偈語後,七位老比丘體悟佛陀的教誨,心開意解,真誠懺悔,當下證得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省 思:

《佛遺教經》雲:「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故事中的七位老比丘,當初因渴慕佛法,突破種種障礙,才得以出家修行。後因一時迷失,沉溺於俗事戲笑,忘卻無常逼迫。

所幸在佛陀的教誡下,提起精進求法的道心,終能證悟道果。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脫生死,發菩提心,廣度眾生。

若能不忘初心,珍惜種種善緣,舍離亂心戲論,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不僅在菩提道上能有所契悟,更能利樂一切有情眾生。

因此,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提起道心,精進用功,方不負此生得人身、聞佛法之無上福報。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xo + 1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 21:2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