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4-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大乘菩薩有權教大乘和實教大乘,權教大乘之業,較諸二乘叫做淨業。因他能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但是他上求佛道,著上求佛道之相,下化眾生又著下化眾生之相,因他按事相而修六度之故,所以權教大乘之業,對二乘言名為淨業,若較諸實教大乘,又不得名淨業了。
實教大乘修六度行,上求下化與權教同,但實教大乘菩薩是依法(佛)性起修,不著事相,上求佛道不著佛道之相,下化眾生不著下化眾生之相,這才叫真實大乘。
真實大乘,上求佛道,無佛道可成;下化眾生,無眾生可度,這種業才叫淨業。金剛經說:「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
這即是叫人度眾生不要著度眾生相。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求佛道是求法身如來,若是著佛相法相,即不能證得法身如來,因為行了邪道,已染污了。
所以終日求佛道,若是著了佛相,著了法相,即非成佛的正因,而成了邪道。
這是大乘最高的哲理:必須每日求佛道、無佛道可成,每日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每日求佛道、修成佛道之業,每日度眾生、行度眾生之業,這個業沒有著相,這才叫清淨業。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經文說這三件事,都是淨業,如何融會貫通?剛才我說:凡夫福業 --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不是淨業,是凡夫有漏之業。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亦不是淨業,乃是小乘之業。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業,但這大乘業須是真實大乘,權教大乘業還不淨。
那末,由此看來,祇有第三種福才是清淨業。還得了解明白,不要落到權教大乘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