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什麼是道教的懺悔?
《邱祖懺悔文》是道教關於懺悔的一部經文。相傳為邱祖撰寫。在全真早壇功課中,諸真寶誥《普化誥》的下面,《中堂贊》接著就是懺悔文。《邱祖懺悔文》的大意為人從歷劫以來,因做了種種“離了道”“偏了法”的事情而造下了諸多過錯,使人諸事不順,無法稱心如意。而人在遇到這種“遭遇”時就要反省自己,只要真心懺悔,依法行持,悔過修善,這樣就能減免自身的苦難。
眾生為什麼會犯錯誤,為什麼會有過失,是因為後天的貪欲、嗔恨、癡愛等等迷惑了人們先天本來純樸的道性。就是因為後天各方面的影響,才使得我們在修行途中障礙重重。
經文上說:“常行殺盜與淫邪,兩舌妄言並綺語。誹謗大乘真正教,鬥亂親朋離間人,貪嗔癡暗縱三心。這些罪業道教稱為“十惡”。《初真戒說》上說十惡指:“貪、嗔、癡、淫、殺、盜、惡口、綺語、兩舌、妄言”。其中貪嗔癡屬心業,殺盜淫屬身業、惡口、兩舌、妄言屬口業。
我們道教講的先天為純樸,後天為世俗。人的本來狀態是合於道的,是清虛自然的。人善與惡的念頭只在一瞬之間,為什麼這樣講?念頭就像風箏一樣,風向哪邊吹,它就往哪邊走,它就是恍惚不定的。然而當今社會誘惑眾多,花花世界讓人眼花繚亂。所以人要堅定自己的念頭,具備分辨善惡是非的本領。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哪個是順應天理,哪個是違反自己良知的。要做到認清善惡果報,明白禍福由來。
人們不但要知道自己過錯的根源,更要懂得過錯之後去懺悔。用赤誠的真心,懺悔自身的過錯。而懺悔法門在修行路上是很重要的。無論是社會大眾還是出家修行的道友,“懺悔”這門功課是要行持修練的。
《初真戒說》云:“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嬌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禁止,永不復起。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嬌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皇經注解》雲:“懺,自陳己過,願永滅此惡;悔,懊恨前非,願自改圖,即罪人自首也”。
從這兩段開示告訴我們,懺悔就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真心,痛改前非,發願不再犯第二次了。懺悔,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不僅要“懺其前愆”,以前所造的過錯要懺除,也要“悔其後過”,讓以後的過錯不再產生,一般人只知“懺其前愆”,而不知“悔其後過”,以致前罪還沒消滅,後過又產生了。當一個人出現了“後過”,就代表懺悔的不夠真誠徹底,如果要能真正的將前罪懺除掉,就必須要能真正的“悔其後過”,也就是,相同的過錯,絕不重複。當一個人可以“不二過”時,我們就可以說,我們已經完全懺除我們的前過了。而要能夠除過,不論是“前過”或“後過”,我們就必須坦誠我們的過錯,或看清楚我們的過錯是什麼!所以,懺悔,就意味著,卸載所有心靈的武裝或偽裝,不管是意識或潛意識裡,任何“合理化”的偽裝。
懺悔是做為一個人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不論自己這一生之中是否犯了過失,都應該懺悔。因為你要懺悔的不是光你這一生的,而是累生累劫的。經中第一句就告訴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都要懺悔。而且我們懺悔要懺滌的也是萬劫千生的諸種罪垢。聖人說:人非聖賢,熟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道經上祖師垂示我們:人的根性有三種情況。第一種,也是根性最好的,是“上士”。這種人見聞了經法以後能如理如法地去修學,生活,他不會去犯罪。第二種就是“中士”雖然也見聞經教,偶爾也會去做犯罪的事,但事後有悔改之心。一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有了錯誤沒有悔改之心,放任自由,越陷越深,罪孽越積越大。第三種就是“下士”,有了錯不知悔改。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