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4-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下面有四句是描寫、形容心性的本體,「寂寥包博,虛曠沖深,總賅萬有,即是一心。」
那麼這幾個字都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寂是寂靜,就是心性的真相,它本來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的真性,
本來是寂靜的,裡頭一念不生,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才叫真正清淨;有一物,心就不清淨了。
那麼我們修念佛法門,主要就是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寂靜的境界,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那麼這是應當要曉得的。
包博是講它容量,無有一法不包;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老子也說,有容乃大。佛稱為大人,他大在那裡呢?他有度量,他能夠包含,沒有一樣,他不能容。
那麼在事相裡面,常常用海來作比喻。大海,它能容量,它什麼都可以容,什麼都不嫌棄,決定是清淨平等地包容,
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地藏經裡頭,把心比作地;地也是能包容,好的、醜的、香的、臭的,它都能包容,它不排斥,
它不拒絕。所以我們心要如大地,能容萬物,能生萬物,所以菩薩的心都用大地來作比喻,菩薩心地。那麼在整個菩薩修學階段當中,
你看三賢位的菩薩,那心量當然比我們大;其實,我們從別教上講,他還沒見性,別教的三賢菩薩沒有見性。那麼登了地了,
十地菩薩了,他為什麼叫地了,心如大地,他到這個境界了,所以稱登地。我們心對於一切法,還有一法不能忍受,不能夠容納,
你的修行功夫証明決定沒有登地,不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初地以上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心如太虛,心如大地,
無有一法不包,無有一法不容,總賅萬有,即是一心。念佛法門直接了當,修這個一心。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