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讀書四要與四忌
有上進心的人,無不希望自己進步成長,讀書就是重要的法門。一個健全的家庭,少不了書香;一個健全的社會,全民無不以讀書為建設方向。怎麼讀書,才是有效的吸收進步呢?以下這讀書四要與四忌,可以作為參考:
第一、要深入:有些書你不能用「不求甚解」的態度來讀,不但無法吸收書中精華,也無法真正瞭解,而是要深入提綱挈領、歸納、分析,並且記下讀後感,才能真正轉化成充實自己的養分。
第二、要懷疑:佛教有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意指你可以從懷疑入門,疑惑去除,也就心開意解了。讀書也是,你能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卻不能道聽塗說,否則「盡信書,不如無書」。因此求知的態度,應該在疑處求解,在不疑之處求實證,這才是求學之道。
第三、要虛心:經云「佛法在恭敬中求」,讀書做學問亦然。若心中固執、傲慢、不肯虛心探討接受,再好的學問、知識,也都不能為你所用。
第四、要耐煩:廣大精深的學問,非一日可得,必須耐煩有恆,才能通達。宋朝陸游對兒子說:「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指的就是要耐煩、實踐,親身加以思維印證,讀書才能通曉。
另外關於「讀書四忌」有:
第一、忌粗疏:有些人讀書,看似知識豐富,百家皆通,但只要和他言談,便曉得他對問題只是浮光掠影,略懂皮毛而已。所以聖賢也告誡我們讀書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千萬不可粗心疏忽,一知半解。
第二、忌空泛:讀書,不能只是在文字、理論上空談,而不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最重要的是實踐,將所吸收的知識身體力行,才不致成為一個了無用處的「書呆子」。
第三、忌盲從:做人可以無我,但讀書要有我。讀書若無我,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消化,終究拾人牙慧而已,尤其人家怎麼講,你就怎麼信,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讀書要有我的慎思與明辨,才能有獨立的思想出來。
第四、忌武斷:讀書未經消化,容易造成武斷,自我執著,自我膨脹。如同覆蓋的杯子,裝不進任何法水,即使再好的知識,受用仍是有限,所以讀書應保持學無止境、虛心求教的心態,才能有所成。
以上這八種讀書的方法,提供吾人作為讀書時參考。
讀書四要:
要深入、要懷疑、要虛心、要耐煩。
讀書四忌:
忌粗疏、忌空泛、忌盲從、忌武斷。
(星雲法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