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權宜之計
從前有一位趕考的青年,經過大行山下,和推車的車夫發生爭論。車夫只能從字面讀作「大行」山,青年說不對,應該讀作「太杭」山。青年自負是讀書人,堅稱自己讀的對。車夫雖是粗人,也自認這兩個大字他還能認得。
於是晚上歇店後,一齊去請教當地一位著名的熟師(教書先生),請他評斷。熟師先看字,再看看人,評斷車夫讀得對。青年雖不服氣,也只好依約加倍付了車資。
數年後青年高中,而且升官,重過此地,再見見這位塾師。原意打算狠狠教訓一頓,挖苦一番。不料塾師健談過人,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解說車夫粗人,像貌不善,假如輸掉車資,路上難保不利於青年。幾兩銀子小事,何能不顧安危。青年嘆服,尤有感謝。
又從前有一位老先生,少年在日本學員警,返回在上海、蘇州、九江等地服務。退休還鄉,手邊還保留了一把小手槍,是德國製造的掌心雷。鄉間治安敗壞,土匪橫行。有一年土匪攻破了老先生的圩寨。匪首很尊敬老先生是一位清官,是一位善人。下令只搶錢財槍械,不可傷人。最後向老先生「借用」那把掌心雷(知道的人不多),老先生只好找出給他了事。但提出一個請求:不得用此槍妄殺無辜。只能作防身之用。
—無可奈何之時,不妨從權。
來源:慈 聲 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