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學問與德行》
*做學問重在能實踐人倫的道理。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一個人即使沒有讀過書,知識也不淵博;但是他做人處世的態度都很正確,那麼他就算是個有學問的人了。
*自性具足一切功德,不必外求。見性是功,平等無分別即德。內心謙下慈悲是功,外行於禮,不輕一切是德。無心是功,六根無染,應用無礙是德。這些句子,大家都能瞭解明白,但一般人都很難做到,所以能做到以上句子的人,即不愧身爲修行人。
*清朝末年,山東省有個乞丐,名叫武七。武七從小就沒有父親,他和母親,哥哥三人相依爲命,生活困苦。武七稍微懂事以後,就到處打零工賺錢,有時沒有工作,只好向人乞討,得了錢就買好吃的東西給母親吃。
*年紀小的武七,看到同年齢小孩都上學堂念書,心中很羨慕。有幾次他偷偷站在學堂外面看人家念書,竟然被當成小偷趕了出來,他很難過。
*後來,母親去世了,武七在他姨丈家工作,到了發工錢的時候,他姨丈欺負武七不識字,拿出假帳簿騙他說已經發過了,武七據理力爭,卻慘遭毒打。
*經過這次教訓,武七體會到讀書識字的重要。他爲了不讓其他窮人家的小孩和他一樣受人欺負,便下定決心要興辦義學,讓窮人家的小孩也能讀書。
*從此,武七便到處行乞,不論別人如何給他難堪,他都笑嘻嘻的伸手要錢,有時隨口唱道:「我要飯,你行善,修個義學你看看!」「吃得好,不算好,修個義學才算好。」
*大家看武七白天到處行乞,晚上還幫人績麻,可是賺了錢都捨不得花,總是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吃些臭飯爛菜,都當他是瘋子,不明白他的苦心。
*幾年下來,武七終於存了不少錢,也買了許多田地,但是沒人願意幫忙,只勸他應該多爲自己打算,別做那吃力不討好的事。經過他再三懇求,終於有位善心人士願意幫他的忙,設立了崇賢義塾,供窮人家的孩子念書。
*武七爲了把學校辦好,只要聽說哪裡有學識豐富的好老師,他就誠心誠意的去聘請來教書,如果哪個學生不用功,他就跪在地上,苦口婆心的開導他們,求他們用功讀書。
*由於武七的辦學態度如此認真,所以義塾裡的老師都很認真教學,學生們也都很努力上進;漸漸的,大家都明白了武七的苦心,受到感動,都自願來幫忙。
*武七行乞了三十多年,從沒浪費過一毛錢,不但興辦了三所義塾,還幫助了許多貧苦人家。他去世後,人們爲了尊敬他,待別爲他取名爲「訓」,還爲他立碑。「武訓興學」的事蹟一直流傳至今,永遠令人敬佩。
*因此,人的一生不應該只是爲追求學問文憑、知識技能,名利富貴與吃喝玩樂;還可以創造如「武訓興學」,聖賢者的涵養與德行。
*生命也不只是要努力破除逆境,應該學習開發自我的心量德行,內化爲自己未來生命力量,創造一些真、善、美的因緣。讓世間人們充滿溫暖與光明。
來源:道法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