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9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5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覺者之語---心法》
*萬物都由天機活潑中生長,活潑方能有妙,妙方有生發,以內妙招外妙亦是同類相感之理。
*不活潑則呆滯,縱有所得,不過如人工造成之盆景。雖有可觀,不能大發。同類相感,其理甚薄,其事甚多。
*如內有嗔種性,方見外境之可憎而生嗔;內有貪種性,方見外境之可愛而生貪。
*譬如內有火性,遇火方燃,若內無種性,雖遇外境,見亦不識,是爲有緣無因,不能成事。
*若內具種性,外境不符,凡夫即成錯認。聖賢則能轉境。
*如破船總覺風不順;破車多怨路不平,錯認之說也。
*忠心到極處,覺天下事皆爲己任;恕心到極處,見天下人皆無罪過,轉境之說也。
*又以人心比鏡,一切果報比鏡中像,其意謂世界並無實境,隨其業報,見有差別。
*如龍王下雨,人類見之爲水,餓鬼見之爲火,修羅見之爲刺,諸天見之爲寶。均是一雨,依業因所見則不同。
*譬如紅綠鏡所照皆紅綠,哈哈鏡所見皆哈哈。
*又如脾胃強者,遇食皆可口;脾胃弱者,所食即哽喉。
*是以物無實境,見有差別,須有妙心,方見妙理。
*妙心之生由於活潑,而活潑又非飛揚散漫所能混充,需要無慾有主見始得。
*失意中往往發現天下之妙理,爲衆人所不覺者。故曰:「動心忍性,增益不能。」
*若知增益不能,反恨不遇動心忍性之事。如佛法中往往將怨敵當恩人,如不遇人之需索,何以能成我之布施?不遇人之欺凌,焉能成我之忍辱?
*境由心造,轉識成智,當即此理。
*人若不飲食,焉能知道酸甜苦辣之味道?
*人事至極動人處,莫不曰可歌可泣,既可歌矣,何又可泣?既云可泣,何又可歌?可見歌泣自性是一非二,以此曠視天下事,無非湊成一種法相,無愛無憎,其心自空。
*卻憐衆生,不識空性,如能識之,則無緣之慈,同體之悲,於此萌芽矣。
來源:道法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