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30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音樂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11-4 10:43:5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道教音樂

道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需要藉助一定的藝術形式來體現自己的信仰和思想。其中音樂就是表達其宗教信仰、宣傳教理和教義的重要手段。


道教音樂,具體是指在舉行道教齋醮儀式時,用來洪托和渲染宗教氛圍的一種方式。主要表現為頌讚神仙、祈福禳災和超度亡靈等諸法事 活動中使用的音樂,通常又被稱為法事音樂或者道場音樂。

較為盛傳的道教音樂曲牌有《仙家樂》、《白鶴飛》和《鴻雁贊》等。

道教音樂的起源,現在已難以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與古代巫術宗教儀式的音樂舞蹈的表現形式有關。中國古代民間就有巫舞、巫風。古代的宗教儀式常以音樂舞蹈形式迎神娛神,祈請神靈保佑。正如古書記載:「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周禮.司巫》) 「酣歌於室,時謂巫風。」(《尚書.判訓》)

道教音樂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巫術的歌舞表現形式,道教齋醮源於古代巫術祈禱儀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道教音樂的前身就是巫術音樂。東漢時,道教就已經有了自己初步的音樂理論。《太平經》中就已經有關於音樂的論述,如在道教科儀中的誦念。雖然還沒有音腔,但是已經有了道教音樂的意識萌芽。

目前記載的早期道教音樂是道士宼謙之所著的「步虛聲」。「步虛聲」傳說是神仙在天空中所念的誦經聲,後指道士誦經禮讚的一種腔調。魏晉南北朝的劉敬叔在《異苑》中記載:「陳思王游山,忽聞空里誦經聲。清遠遒亮,解音者貝曬寫之,為神仙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也。」

道教音樂在唐宋時期有了迅速的發展,在明代時已經基本上定型。唐代道教音樂在融合當時的民間音樂、西域音樂以及佛教音樂的基礎 上,逐步發展。唐末五代時,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齋醮科儀之大成,編撰了《道門科範大全集》。

當時的道樂已由單純的打擊樂器,如鍾、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唐高宗曾令樂工製作道曲。唐玄宗不但組織人廣制道曲,命道士司馬承楨制《玄真道曲》,並且親自著有《霓裳羽衣曲》和《降真召仙之曲》等。上有帝王喜好,下必有臣民仿效,道教音樂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北宋已經有了道教音樂的曲譜集一《玉音法事》。它記錄和整理了從唐代傳至宋代的道教音樂曲譜,也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樂的聲樂曲譜集。宋朝帝王對道樂也頗有硏究,如宋真宗、宋徽宗都喜好編寫道樂。《步虛辭》《散花詞》《白鶴贊》《玉清樂》等都是其典型代表。尤其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靈素修改、增補道教齋醮儀式,遴選全國宮觀道士進京習道樂。

道教音樂發展到明代,已經出現了去繁就簡的趨勢。在汲取前代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道教音樂的規範化整理和收集。近代道教音樂,承襲了明代以來的音樂傳統。

就整體而言,道教音樂主要有獨唱、齊唱、散板式吟唱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內容多樣化,大體上表現為讚頌「三清」之神、神仙應召而來的飄拂飛翔之聲、鎮煞的曲調等。

道教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道教音樂因此與民間音樂息息相關,而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如上海道教音樂具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韻味,西安城隍廟鼓樂與當地的鼓樂水乳交融,有著內在的關聯。

概言之,道教音樂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內含有特定的象徵意義。同時與道教特定的齋醮儀式相結合,體現了道教儀式內在的和諧與統一,增強了道教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和對諸神靈的尊崇。

(紫宸道)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6 13:0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