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4-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能夠聞到佛法的機緣不容易,我們在台灣好像很普遍,聽個佛法沒什麼了不起。
諸位要到外國去看一看,哦!那就稀有了,多少外國人他一生從來沒有聽過佛法,連佛這一個字也沒有聽說過,
你曉得多難。全世界四十多億人口,要拿聞佛法跟不聞佛法要作一個比例,差太遠太遠了,簡直不成比例,你就曉得聞法機緣之難得。
那麼講到七寶財富,這四十多億人,人人都能夠享受得到,只是多少不同,貧富不均而已。所以佛法難聞啊!所以布施佛法,
就是給人家講解佛法這種法供養的功德絕不是財供養所能夠比的。所以我們要修最殊勝的供養,我們今天沒有財,沒有這個力量,
但是你懂得佛法,你比那個財富供養還要殊勝,你自己要能夠珍惜這一點,要能夠珍惜。
那麼經上講的這些比喻都是一些數目字,這些數目字註解裡頭有,數目字太大了,都是些天文數字,沒法子計算的,
那麼諸位看註解就可以了。翻開三十面,註解裏面第四行,「正意者」,這就是真正校量比較用意之所在,「經中正意,
所以設此校量者」,為什麼要把財法兩種供養來作一個比較,它一定有道理。「唯恐鈍根行者,只知以能供財多,所供佛多,
獲福必多。但著事行,不修理觀。樂著有為,不信無為。」這個道理在此地,世間人確確實實修福的人多,所以佛法會變成宗教就是因為求福的觀念太濃厚了,
所以把佛教變質了,變成宗教了;把佛菩薩都當神明去看待,所以燒香供養,這是塑造金身、祈祀廟宇,為什麼呢?都是求福。這種求福能不能求得到呢?
能求得到,不是求不到,真正可以得福。但是這個得福到那裏去享受就不一定了,這一樁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