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3-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底下這一段講迴向菩提,就是迴向佛果。前面經文講迴向佛果,第一個是迴向眾生,這一段是迴向菩提,「願令眾生常得安樂,
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講的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這個願是真實的願。「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個願是發心代眾生苦,
跟地藏菩薩的本願沒有兩樣,我們在地藏經裡看到地藏菩薩所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代眾生受苦。我們看小註,註解裡面講迴向一定要發願,
迴向跟願有連帶關係,那麼迴向跟願有什麼不同呢?確實有不同。你發願,你未必做到,你要做不到,拿什麼迴向?沒東西迴向。迴向是做到了,
你這個善事真正做到了,做到之後你才能夠拿這個功德去迴向,所以你發願的時候你並沒做到,這不同就在這個地方。
註解裡寫得很清楚,「前二行,願離苦得樂,截惡成善。令盡界眾生」,這個界就是法界,盡法界虛空界的眾生,「皆得如是,則橫遍十方。
當得如是,則豎窮三際也。」你看菩薩心量多麼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為什麼呢?他有這個願,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緣不具足,
不是他不想做,緣不具足。緣不具足,他的願是圓滿的,正如同楞嚴經上所說的一念發心的時候,圓滿功德,是這個意思。如果有這個願,
又有這個力量,沒有去做,那你這個願是假的,是虛願,不是真正的願,真正的願一定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到。「後二行,願發心代苦,成就菩提。
大疏有徵有釋。」徵就是徵問,假設一個問題,提出的問題,然後再加以解釋。問題是這麼說,「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呢?」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