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5-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9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94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老道長對眾多後學者講說了一番道理:在我們修道的人群中,有些人剛開始滿懷熱情,甚至廢寢忘食地修煉、打坐、辟穀……恨不得一步登上大羅天,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全然不顧,結果其熱情越高、幹勁越大,受的挫折也就越大,也就失敗的越慘,以至後來信仰淡化,甚至半途而廢;亦有人因誤解了“不欲”之意而得過且過、虛度年華,枉受十方供養,難免不成為地獄的種子。你們想想,這些人中有沒有你的影子。你又是如何理解“少私寡欲”的修行理念呢?
“少思寡欲”是老子《道德經》第19章的部分內容,全章內容為: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這章的大意差不多是這樣的: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歷史上道家避世與出世的生活態度決定了他們會儘量在自己的生活中造就一種淳樸的生活環境,這種做法顯然對於人保留一顆純真的心是很有幫助的。我想如果我們都能學會見素抱樸,努力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努力去營造一種簡單的生活環境,我們才能活得快樂,去真正地享受生活。
少思寡慾是很多人從老子這裏獲得的生活哲學,很多人都把他理解為一種追求清凈的生活態度。優生劣汰不僅適用自然界而且同樣適用人類社會。現代社會崇尚競爭,人往往要處心積慮,為職位,為獎金,為住房等。一切超過度和超過量的慾望,都是私慾在支配、在作祟、在作怪。人生是有限的,私慾是無盡的,以有限的人生追求無盡的私慾,好比飲鴆止渴。一個個高官正是沒有限制自己的私慾,不滿足於本已衣食無憂的生活,而淪為階下囚。一些商家正是由於想牟取暴利而干出喪盡天良之事。
少思寡慾的目的其實還是要「見素抱樸」,在人生中能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對於我們普通大眾來說,能夠少思寡慾,簡化自己的生活環境,減少世俗對自己的干擾,這樣的生活要容易把握得多。
所以我們要學習《道德經》的精華,提倡生活要簡單化,思想簡單化。以一種「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心態面對誘惑,面對複雜。行正道,道真言,做真人。你會發現你的人生自此步入了剛強,坦然,豁達的境界。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