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5-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9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94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天師、貧道、道士和種民,這幾個道教詞彙你理解嗎?
天師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針對嗣漢張天師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亦有師乎?”於是敕命改天師府為大真人府。於是大家普遍認為天師,是上天的老師,其實是錯誤的了。
天師一詞頻繁出現于《太平經》中,應該是對太平道教首或道教領袖的尊稱,《太平經》載:“唯唯,古今賢聖皆有師,今天師道滿溢,當複師誰乎?”“善哉、善哉,子之問也,可謂睹微意矣,然吾始學之時,同問于師,非一人也,久久道成德就,乃得上與天合意,乃後知天所欲言。天使太陽之精神來告吾,使吾語,故吾者乃以天為師。雖喻真人,向天不欲言,吾不敢妄出此說,天必誅吾。真人亦知此誠重耶?”(《中華道藏》第七冊、二十七頁。)
對話中,天師闡明了自己與天的關係,乃是“以天為師”,效法天道的人,因為天師已經做到“上與天合意”,也就是儒家所謂的“我心即是天心”的修養境界,故稱“天師”。且天師也是服從于天意,如果“天不欲言”,那麼天師縱然知道,也不敢妄說,否則會遭到上天的譴責,甚至是誅罰。
貧道
《靈寶一切自然經訣》“夫人求仙道,積功無厭多,功滿自然得道。學道猶世人憂居貧,無不得仙者也。言則貧道汲汲,唯道是務,常與心諍,以制眾魔華想。貧道之言,蓋上清道士之通稱也。”(《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三百五十四頁)
經文明白解釋,貧道是道士謙稱自己于道行修行尚淺的意思,古代道士也有不少出入宮禁,親近諸侯的,修真之士,清淨無為,若時刻以錢財未富掛在嘴邊,豈非荒唐而不近事理?而一讀此文,則了然明白。貧道,也有勉勵自己修行的意思,既然道行尚貧,還不速速修行麼?此詞亦為上清道士的通稱,上清派道士也是道教宗派中素質較高的一個派別,故貧道的稱呼,其意蘊深遠。世人思慮營營,奔走於利祿之場,如果能以這樣的精神來修道,則何愁道之不成呢?
道士
《道典論》引《太上太霄琅書經》云:“明解須專,專必有應,應則通神,何勞乎惑?欣戚兩遣,日夜專勤,誓進無退,號為道人。人行大道,號為道士。士者,何也?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三百五十三頁)
足見人如果能效法大道的美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清淨其意”,即是道士。並非穿上道裝的才是!道士,乃是對於行道之人的尊稱。而人能體天心,奉道而行,即是道士。
“什麼是道士?”若修道之人,出家而不清淨,傳度而不守戒,虧負太上教誨,乃是玄門之罪人也,怎麼能稱為道士?而我們普通的剛入門的學道之人,最多只能算是“道人”,是不敢自稱為道士的。
種民
《上清黃書過度儀》“撤除死籍,著名長生玉曆,過度九厄,得為後世種民。”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將“種民”和後世“種子”相混淆,故不可不辯。
在《太平經》中有這樣的傳說,自唐堯丁亥以來,凡逢甲申的流年,就是會發生自然災害、瘟疫病患等,是上天要“除凶民,度善人。善人為種民,凶人為混齏。”蓋太平教和世界上其他的宗教一樣,也有末世的說法,認為每隔一段時間“大道神人,更譴真仙上士,出經行化,委屈導之,勸上勵下,不從者沉沒,沉沒者混齏,兇惡皆蕩盡。”面對東漢末年的災害戰爭,太平道解釋為上天行為,目的是存善人,去兇惡。而這存活下來的善人,就是所謂的“種民”。類似于西方神話諾亞方舟中,那些搭乘諾亞方舟的人一樣。
但是這一說法,後來逐漸為道教所淡化,直至今日道教中罕有提及“種民”者。相較於其他宗教末世說的流行,這也算是特殊的文化現象。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