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思想,洞天福地是道教神仙居住和遊樂的地方。它必然是道教神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時也是修道之士修道和弘道的場所。
"洞天」指通天之山洞。按照道教的說法,居住在"洞天」里可以與神仙交流。"福地"意指受福之聖地。歷代著名道士居住於此,他們在其中建宮立觀,修持道行。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引《抱朴子內篇》說:「諸山不可鍊金丹,以其皆有木石之精,惟太華、少室、綺雲、羅 浮、大小台正神主之可以修煉,靈敝詭異,為天下巨觀。」道教認為神仙因其位業的不等而分為天仙、地仙等級別,於是神仙居游的仙境也有等級的差異。道書記載:"至於天洞區畛,高卑乃異,真炅班級,上下不同。"(《天地宮府圖•序》)
道教的"洞天福地"充滿了神奇的色彩,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演變為現今的旅遊勝地。它主要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當然還有很多的道教仙境等。
相對於"洞天」而言福地"是僅次於"洞天」一級的仙境。洞天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居住。道書記載:"洞天福地有長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桓真人升仙記》)可見,道教的"洞天福地〃是修道之士心目中修持的絕佳場所。
—、道教十大洞天
第一王屋山洞,一稱小有清虛之天,即山西垣曲河,河南濟源兩縣的王屋山。
第二委羽小洞,一稱大有空明之天,即浙江黃巖縣的委羽山。
第三西城山洞,一稱太玄總真之天;疑是青海的西傾山;
第四西玄山洞,一稱三元極真之天;即西嶽華山。
第五青城山洞,一稱寶仙九室之天,即四州青城山。
第六赤城山洞,一稱上清玉平之天,即浙江天台縣赤城山。
第七羅浮山洞,一稱朱明輝真之天,即廣東羅浮山。
第八句曲山洞,一稱金壇華陽之天,即江蘇茅山。
第九林屋山洞,一稱元神幽之天。即江蘇吳縣西洞山。
第十括蒼山洞,一稱成德隱玄之天。即浙江仙居、臨海兩縣間的括蒼山。
二 道教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於十大洞天而言的,也是"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部》)。
第一洞天霍桐山洞周回叄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
第二洞天東嶽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
第三洞天南嶽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
第四洞天西嶽華山洞周回叄百里,名曰物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
第五洞天北嶽常山洞周回叄千里,名曰物玄洞天,在州常山曲陽縣。
第六洞天中嶽嵩山洞周回叄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
第七洞天峨嵋山洞周回叄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
第八洞天廬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
第九洞天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
第十洞天會稽山洞周回叄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
第十一洞天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
第十二洞天西山洞周回叄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
第十三洞天小溈山洞周回叄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陸縣。
第十四洞天潛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
第十五洞天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
第十六洞天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
第十七洞天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
第十八洞天華蓋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
第十九洞天蓋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巖縣。
第二十洞天都嶠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
第二十一洞天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南海之南也,又雲和州含山縣。
第二十二洞天岣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
第二十三洞天九疑山洞周回叄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
第二十四洞天洞陽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
第二十五洞天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
第二十六洞天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七十里。
第二十七洞天金庭山洞周回叄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
第二十八洞天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
第二十九洞天仙都山洞周回叄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
第三十洞天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
第三十一洞天鐘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
第三十二洞天良常山洞周回叄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客縣。
第三十三洞天紫蓋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
第三十四洞天天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
第三十五洞天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
第三十六洞天金華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
三 道教七十二福地
七十二福地《天地宮府圖》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具體名目則載於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福地,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福地,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福地,仙磑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名勝北雁盪山有白溪鎮,是否,未詳);
第四福地,東仙源,在台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五福地,西仙源,在台州黃巖縣嶠嶺;
第六福地,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輿地紀勝》稱,在浙江青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福地,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福地,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福地,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南;
第十福地,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西;
第十一福地,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福地,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福地,靈墟,在台州唐興縣(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福地,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第十六福地,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福地,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福地,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或曰別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福地,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福地,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第二十一福地,馬嶺山,在郴州郭內(今湖南郴縣)水東;
第二十二福地,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福地,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第二十四福地,青玉壇,在南嶽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福地,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第二十六福地,洞靈源,在南嶽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福地,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福地,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福地,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福地,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福地,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福地,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福地,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第三十四福地,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
第三十五福地,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福地,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三十七福地,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第三十八福地,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三十九福地,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第四十福地,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福地,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福地,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雲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福地,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福地,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第四十五福地,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第四十六福地,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福地,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福地,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福地,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今屬廣東),或雲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第五十福地,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福地,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福地,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福地,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福地,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今屬陝西);
第五十五福地,藍水,在西都藍田縣(今屬陝西);
第五十六福地,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陝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第五十七福地,天柱山,在杭州於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第五十八福地,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陝西商縣)。
第五十九福地,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第六十福地,司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屬浙江);
第六十一福地,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福地,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今山西永濟)。或雲在河中永樂(山西芮城縣永樂鎮),實指一山;
第六十三福地,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雲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福地,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福地,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後一段);
第六十六福地,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福地,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福地,金城山,在古限戍,又雲石戍。一說在雲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福地,雲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第七十福地,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第七十一福地,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福地,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東二十五里,即雲台山。
以上據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和李思聰《洞淵集》所說,順序及具體名稱均多與此異。茲錄北宋道士李思聰所編《洞淵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於下,聊以備考:地肺山、蓋竹山、青遠山、安山、石磕山、東仙源、青嶼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頂後、君山、桂源、靈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馬嶺山、鵝羊山、真墟、清玉壇、光天壇、洞宮、陶山、洞靈源、三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白水源、逍遙山、閣皂山、始豐山、金精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羅山、彰縣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馬跡山、地德山、藍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張公洞、魚湖洞、中條山、地靈墟、綿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靈山、北邙山、武當山、女兒山、少室山、廬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犢山。
概言之,神仙信仰是道教最為根本的理念。在這種文化意識形態倡導下,道教徒希望在神仙居住的場所潛心修煉,以完成得道成仙的願望,由此衍生了 "洞天福地"神話傳說。在這種美好願望的憧憬下,這些"洞天福地"都建造得很有特色,充滿了濃郁的神仙文化氛圍,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彌足珍責的物質和文化遺產;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民眾前來祈福,形成了獨特的神仙意境人文景觀。
【紫宸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