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99|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六根清淨方為道!談《雜阿含經》之修根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1-6 00:55: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六根清淨方為道!談《雜阿含經》之修根

行程結束後,與同學相約到住處臨近的素食館共進午餐。雖饑腸轆轆,但時近下午二時,人潮還是很鼎沸。好不容易找到座位坐下,快手點了兩樣簡單的餐點。疲倦的身軀致使我們沒有甚麼對答,也無暇去注意左鄰右舍坐了哪些人,喝著特色濃湯順著氣,讓腦筋暫作休息。餐點陸續送上,我倆開始起筷,耳邊雖傳來隔壁桌的議論聲音,起初還不以為意。偶爾抬頭,發現隔壁桌的兩位婆婆雙眼離不開筆者桌上餐點,口裏也在互相討論得不亦樂乎,最後也不避嫌的對之指手畫腳。

坦白說,筆者心中有些許的不是滋味,隨即端起盤子打廣告似的對婆婆說,你要不要試試看我們這個炒米粉,不錯吃哦!隨即夾了一撮,正想送到對方的碗中。婆婆馬上推拒說,不好意思;並解釋說她們的好奇是因為光顧了幾次這間素食店,都沒見過這道菜。筆者隨即答道,沒關係啦!就當幫忙我們吃一些,我們也吃不了這麼多。手起筷落,將米粉往她的碗中放,順道也讓婆婆的友人也嚐一口。這招還蠻見效,之後他們就專注在她們自己的食物上了。

據《雜阿含經》第二八二經的記載,佛與鬱多羅的對答中,佛提到應如何修根。佛問少年鬱多羅,他的老師婆羅奢那如何教導他們修根。少年鬱多羅答佛,老師教導他們,不要去看,不要去聽,就是修根。佛對鬱多羅說,那盲人應該是修眼根最圓滿的人,因只有盲人才能做到完全不去看。在佛陀後面執扇搧佛的尊者阿難聽了接著說到,那耳聾的人是修耳根最圓滿者,因只有耳聾的人,才有辦法做到完全不去聽。經佛陀及阿難這麼一說,鬱多羅顯得非常沮喪且無言以對。佛告訴阿難,賢聖者的無上修根方法與婆羅奢那婆羅門的教導有所不同。阿難把握這個因緣,請佛陀為大眾說在賢聖者法律中,甚麼是最上的修根方法。

佛陀接著說到,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外境——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受觸、意緣法,而生起辨別認識,對合意的,想提起厭離,就能保持厭離;對不合意的,想提起不厭離,就能保持不厭離;合意或不合意,想提起厭離,就能保持厭離,不想厭離就能保持不厭離;不合意或合意的,想提起不厭離就能保持不厭離,提起厭離就能保持厭離;不管是對合意,不合意,合不合意之間交錯的境,都要保持厭離,不厭離的平等捨心,不去執著。

佛陀接著逐一引用了譬喻,如:眼見色而起識,如大力士彈指頃滅;耳聞聲而生識,如彈指般發聲即滅;鼻聞香而生識,此識如蓮華不為水所污染;舌嚐味而起的識,就如唾舌端沫;身受觸而生識,如水灑熱鐵丸,尋即消滅;意緣法而生識,如大力士斷多羅樹頭。六根接觸六境是因緣和合而成,當下即予所起的識,捨離合意不合意的念頭,且對任何念頭的生起,感到慚愧羞恥乃至厭惡,這就是聖者法律中,修根的方法。

電光石火之間的反應是不完美,但可以有改善的空間。面對,解決,一次一次再接再厲,讓技巧更醇熟,不讓貪、瞋、痴等煩惱有下手處。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簽名被屏蔽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1-1-7 22:45:04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7 23:06 編輯
六根接觸六境是因緣和合而成,當下即予所起的識

《雜阿含經 卷第三(80)》無常者有為行。從起。是患法

阿含經說,凡是從因緣而起的,都是患法
譬如,眼睛接觸色塵,生眼識
眼識 即是從「因緣和合」而起。因此眼識患法

眼識 能令你沈淪,因此稱為患法
餘五識 亦同

若能滅六識(患法),便能得常住

《大般涅槃經》滅內外入所生六識。名之為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六識俱泯 五蘊自空。覺證寂靜。

《楞嚴經》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5 11:2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