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31|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中道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1-12 12:22:2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中道

  「中道」是離開相對、極端的兩邊,是一種不偏於任何一方的中正觀點和方法。中道不僅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儒家也認為待人處事應該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孔子即言:「中庸是道德的最高目標。」又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因此,我們做人不要太冷或太熱,不要太親密或太疏離;做事不要太偏左或太偏右,也不要太高或太低,最好的方法是中道。做人處事怎樣奉行中道呢?

  第一、利害心愈明,則親屬不睦:我們跟親屬來往,如果太重視利害關係,必定無法與他們和睦相處。《四分律》云:「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捨,貧賤不輕,有此七法,名為親友。」在利害得失的時候,要厚道一些,不要太過計較,才能維持親屬之間的和諧關係。

  第二、賢愚心愈明,則交友不長:我們交朋友,當然要選擇賢能的人。不過,有些和我們有緣分,或曾幫助過我們,卻資質平庸的朋友,也不能嫌棄或排拒。在交朋友時,如果把善惡、賢愚、好壞、貴賤分得太清楚、太明白,朋友也不敢和我們相處。所以,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提攜,互相友愛、砥礪,才能成為金蘭之交。

  第三、是非心愈明,則修道不成:社會上,學佛修道的人很多,我們在學道時,不可以有很多的是非看法。因為是非太明,就會有很多妄想;是非得失的心生起,修道就不能成功。所以,禪堂的教學法是「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惠能大師也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得以親見本來面目,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好醜心愈明,則事物不契:大凡人心對事物的看法,都是好美惡醜,但是,美與醜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有時候我們覺得醜陋的,可能是個好東西,因為精美的物品,通常容易毀壞,而又粗又醜的反而很耐用。所以,好醜的心太過明顯,對一切事物就不容易契合。最好能擴大自己的心量,如同大海一樣容納百川,任何骯髒醜陋的東西都能包容,方能體會心物一如的境界。

  中道的品德,如同含有薄鹽的水,雖鹹卻沒有苦澀的味道,雖淡卻非索然無味。具有中道品德的人,望之儼然,接觸時卻讓人感到很溫和,而樂於親近。

  四種中道是:

  第一、利害心愈明,則親屬不睦。

  第二、賢愚心愈明,則交友不長。

  第三、是非心愈明,則修道不成。

  第四、好醜心愈明,則事物不契。

(星雲法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1-1-18 11:09:07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18 11:11 編輯
「中道」是離開相對、極端的兩邊,是一種不偏於任何一方的中正觀點和方法。中道不僅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儒家也認為待人處事應該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這種說法 並沒有說到佛教「中道」的核心
佛教「中道」比 儒家所講的「中道」,意義更深遠,境界更高

《大般涅槃經》
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佛教所講的「中道」,是指 證得第一義空涅槃境界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1-1-18 11:17:07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18 11:25 編輯

《入楞伽經》涅槃中無陰。無我亦無相

涅槃境界中 沒有五陰,沒有森羅萬相
這才是佛教所講的「中道」

因此,佛教所講的「中道」,是獨一無二的
其他宗教不曾這樣講過,更別說 儒家 了

《大乘入楞伽經》
惟心無有境無境心不生
我及諸如來。 說此為中道


「無境」=無相=無森羅萬相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6 00:3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