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凡是有心悔過向善之人,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
凡是有心悔過向善之人,以及願意恭敬誦持之徒,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
▌誦經禮懺
首要一點,欲有修持,先要誦經禮懺,以明聖人之意。以聖人的言行教訓為指路明燈,才可以使人生之舟穩渡迷津
誦經必當虔誠,不可起懷疑誹謗之心。以清淨身心讀誦經文,不但是在求得神靈護佑,更是通過此方式來滌除自己心中的惡念。時時以經文之中的善意做導引,才更可以明辨自我之迷津。凡是向善之人,必定先要對自己的惡進行懺悔。對外,需要靜室明堂;對內,則要內觀清淨。這是道教自古以來便有的傳統。陸修靜先師便曾要求道民家中設立靖室、清靜別居,不與雜物混淆,只用作禮拜神明或因病因事做懺悔。
道教修行本講求清淨,早晚功課經的第一篇經文便是《清靜經》。內心清靜,是卻惡為善的第一法則。要達到內心清靜的途徑有很多,除了以靜坐內參等修行方式外,最便易行持的方式是誦經禮懺。欲求善果之人,平時可多讀誦如《覺世寶訓》、《赤松子中誡經》、《太上感應篇》等具有導引作用的善書真經,亦可《清靜經》、《救苦經》、《三官經》等太上經典作為修持法門。凡是經文密語,悟一字便可得一字之功,尚需日日持誦,寒暑不殆,時緣即到必證其妙果。
▌行持
其二,讀誦之後,行持才是把善心轉化為善事的最直接方式。把為善之念行持於日常生活,才是聖人教訓的本意。
聖人有垂訓,世人依所行。把聖人書於經書自上的訓誡依條奉行於日常生活之中,先莫起求功求德之念。為善應出於每個人的本心,而不是以行善的方式為自己求得福祿果報。如果以這樣的心念去行善,從源頭上便已經是錯了。如果水在源頭已經被污染,下游的江河也必定不會清澈如許。
聖人朱熹曾作詩曰:“問君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善應該是出於自我的隨手功德,是不摻雜任何個人情感和私利的,是屬於率真而為的。經雲:日行一善,三年得其果。每日按照聖人訓誡去做事,不苛求,也不強求,善緣到時自然有天曹記錄功德果報。
又有人說,雖然聖人教訓鮮明,自己也有心為善,無奈總是被俗事纏身,或者在善惡之辨上會產生迷惘。如有此疑問,不妨用“功過格”來作為自己日行善惡的記錄。每日記錄自己所行善惡之事,然後再三省己身,由此才能得以日日精進,不負祖師宏願。
據傳,“功過格”乃許真君為了解除信徒苦難,托夢傳萬壽宮又玄子這一紀錄善惡之行的方式,並由此傳世。仙經《太微仙君功過格》中詳細記載了功過格的作用和使用方式,其要求人們把《功過格》放置在床頭,每天睡前記錄自己當天積功累行的過程,並且一定要保持記錄的真實有效。凡是對功德進行誇大、對罪惡進行隱瞞的行為不但不會獲得上天的福報,還會因為這種行為而獲得罪過。經中宣導人們要有“旦夕朝禮,為國為眾焚修”、“為國為民,或尊親先亡,或無主孤魂,誦大經”等弘揚大善的行為,一人為善,便要利益十類眾生。足可見行善本身便是一件大功德事。
又有人自我約束的能力欠缺,此時更彰顯出道德、風俗甚至於法律的重要性。人能為善,不僅可以證得自己功德,更可以福蔭子孫後代和親戚朋友。若是為惡,在自我遭殃的同時,還會禍及旁人。由此來講,勸善的意義已經超脫了單純監督萬民成為一個好人、善人的概念,而是以道德來約束民眾,反之又以民眾的言行為他人和後人樹立起更高的道德標杆。
在人生歷程中,後來者總是需要前人的榜樣力量做指引的。正如生前以自己的親身行為驗證著忠孝節義的關聖帝君已成為世人效法的楷模一般,每個人在自我為善的同時,其實更能夠激勵親朋子孫,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有成為善之榜樣。當世人都知善、行善,於自己可得內心澄淨,於社會可得政治清明。人人如此,便可證得道祖所謂無為而治的大道之景。這豈不才是民心所歸?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