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青城文物古建築——廟宇設計
青城山的古建築以道教宮觀居多,其中天師洞三清大殿等古建築群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教用以祀神、修道、傳教以及舉行齋醮等祝禱儀式的建築物,漢代稱“治”,今青城山即為漢末所建青城治,晉時稱仙館,隋唐以後稱“觀”或“宮”。
道書《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引《太真科》記有“立天師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數,唯升陽之氣。治中央名崇虛館,一區七架六間十二丈,開起堂屋。當中央二間上作一屋崇玄台。東為陽仙房,西為陰仙房。”對道觀建築作了一般的常規法式。
但青城山的道觀建築,卻自有其獨特的風格。它在選址、總體構成、平面佈局、建築空間處理和藝術特色諸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其中有許多方面在今天和將來的建築創作中,仍然是可以借鑒的,十分有用的。
例如背山臨壑的選址特點,串連式點線結合的總體構成模式。圍繞一個核心靈活組織院落,‘穿過式'的人流組織方式,完整的空間序列設計,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含蓄性的表現手法,多種藝術的綜合,樸素的藝術風格等等,以及貫穿在上面這一切中的創新精神和藝術哲學。
青城山建築大都順應自然,在環境清幽和地勢險絕處建造宮觀,且靈活佈局,不強求嚴格貫穿的中軸線,而在隱、藏、幽、奇上用功夫,使建築融入自然,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它結合地勢,吸取古代南方民族的幹欄式建築構架,用台、吊、挑、跌、梭、披、疊等方式,創造變不利為有利的奇變藝術,而又樸實幽致,給人以親切感,頗似家居。
宮觀建築的基本組成,可概括為神殿、齋堂、客舍、園林四個部分。
神殿是道觀的主體建築和中心。天師洞的三清殿最具代表性,它採用重簷歇山式屋頂,高12米,殿宇闊25米,進深12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坐西向東,橫列五間,正中三大間為三清殿堂。
兩旁各一間為道教協會辦公室,右接祖堂(住持所居),左連齋房。該殿共用大石28根(前排6根各高4米,用石獅等瑞獸石雕為底座),氣宇恢弘。
殿堂上空開一個八角方形樓井,名無極殿,既通風透光,又使人產生玄妙無極的敬重心情,全無壓抑之感。
簷前有垂帶踏道12級,高1.8米,兩旁石欄回護,上刻“天籟嬰靈”群雕,排列有致,與內山門及東齋堂、西客堂,形成莊嚴雄偉的四合院。
院壩中刻有太極圖及十二生肖圖,象徵道生萬物。該殿雖系民國13年(1924年)重建的木石穿鬥結構建築,但由於規劃得體,工程精緻,是道教全國重點宮觀中不可多得的珍寶,1982年就已由四川省政府宣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青城山包括三清大殿等古建築群,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齋堂,位居大殿左側。集書畫、聯額、詩詞、雕刻為一體。
客舍,處於偏靜處單獨設院,但接待客人的客堂一般居大殿右側。
道觀園林則因地制宜,以“幽”、“奧”取勝。它採取“引景”、“設景”、“借景”等造園手法,既出奇以制勝,而又與山林融為一體。
如常道觀“西客堂”便是採取上述“造園三部曲”的典範。它先在入口處用青石雕刻欄杆設計大院小園,兩旁種植公孫桔、山茶花,紅綠相間,苔痕上階,仿佛在引客人進此堂前鋪設的地毯,此為“引景”,將客人從廟堂引入山林。
客堂前後廳之間,有一小天井,因地勢仄逼,只能隨勢堆起石山,上植本地特有的山海棠及青城蘭、隨手香之類,點綴風景,配以楹聯匾額,使人移步換景,思接天外,此謂“設景”。
後客廳名為“別一洞天”,為吊腳樓,設計成八卦形,既寓含道意,又巧奪天工。廳房用環形透景花窗,窗外回廊環護,開軒臨四野,縱目望天倉山,如環形山水畫卷,氣勢磅礴,此即“借景”之妙用。
道家多有傳統的“風水術”,風水經典《宅經》亦被收入《道藏》,其選址注重環境生態。如天師洞背靠混元頂,左有青龍崗,右有黑虎塘,前方地勢開闊,遠處有三獅六鳳,符合於“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四靈獸式”佈局。方位東向略偏北,正對氣口。山有來脈,水有活源,符合“枕山、環水、面屏”的模式。
營建者又善於以建築小品和自然景物的結合,組織空間,控制視野,形成導遊線,把天然景物烘染得很有特色,使十分清幽的山谷變成很精彩的園林環境空間。
其外山門“五洞天”更集中了青城山建築的精華,從五洞天到集仙橋,步步引人入勝。內山門騎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通過長長的石階貫入建築群,使兩層建築在立面上顯現四級三層的壯觀景象。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