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1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7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98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家元氣論
道家修煉必知:元氣
"元氣",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始見於先秦哲學著作《鶡冠子》。元,通"原","始也"(《說文》),指天地萬物之本原。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元氣學說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其產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戰國時期宋鈃、尹文的"心氣說"(即"氣一元論"),發展于東漢末年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之"元氣本體論"。
元氣學說以元氣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以元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消亡等現象。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並對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元氣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總體認識。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故元氣學說在對人地萬物的生成和各種自然現象作唯物主義解釋的同時,還對人類生命的起源以及有關生理現象提出了樸素的見解。基於元氣學說的對人類生命的認識,即是"元氣論"。元氣論對中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古代樸素的"元氣論"認為"元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本質、最原始的要素,其源頭可認為是老子的"道" 。按照元氣論,萬物的產生、滅亡和發展變化都是元氣循"道" ( 即自然規律 ) 而運動的結果,氣為萬物之精微,完全連續而無處不在。氣聚而成形,變為有形色的實物,氣散則複歸於太虛,表現為實物的消亡。--北宋張載雲
道家修煉中,元氣是人體的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氣本質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沒有元氣,就沒有生命。故《莊子》一書中,提到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道教修煉,追求長生,其實關鍵就在於這個"元氣"。
一個人的一生,在其誕生伊始,其元炁量是最為強大的,也是最足的,這時候,如果懂得修煉,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超脫生死的限制,而隨著形體的不斷發展,元氣,一方面供應著身體生長的需要,同時,不斷的人體活動也是耗散元氣的途徑,而到了最後生命將終之時,人體內的元氣終於耗盡,身死如燈滅。所以說元氣的多少,關係著生命的長短,生死雖然符合自然之理,但是不斷的修煉,不斷的累積,長生可期矣。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