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1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7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98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修行,你為什麼修來修去沒長勁?
01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道生天地萬物之後,道之本體屬性功能仍然混溶於天地萬物之中。人既然是天地萬物之中的一部分,人身中自然亦有道。那麼道付諸於人身是什麼?是天真本性。也就是說,人性即道。
孔儒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正指道付諸於人身為性而言。
道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係就如同水與波——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由此可見,道有什麼功能與作用,人本身也會有。
人的言行舉止、處世接物,應該按照自己的天真本性,而不應該摻雜任何私心雜念。只有真誠無妄地對待事物、應人處世,才符合道的法則。
02 《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唯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
孔儒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又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
《清靜經》中說:“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其大意是,人的本性為母,人的百般情感意識為子,而人往往由於為世情名利所驅趕,忘本逐末,愈驅愈遠,無形中失去了本性。
03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而使自己原本純潔的心性被名利所遮掩。一旦人的私心欲念侵蝕了本性的原貌,或者說人的良知為欲望所阻撓,其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扭曲變異了,往往會幹出一些有悖於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比如縱欲享受、貪圖名利,以至於作奸犯科,最終淪落為狂妄之徒。
《清靜經》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即失去道的原因),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人在各不同的境遇中,本性的陣地往往會被七情六欲所佔領,本性也就喪失了棲身之處。一旦被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阻礙,則本性便不能自在。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