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老奸是誰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與討論] 禪宗要旨-老奸 [複製連結]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1
發表於 2021-4-30 12:02:23 |只看該作者
serendipity 發表於 2021-4-30 11:25  
阿蘭若舍宅在中脈裡面。
打坐若進不了中脈,就無法進到阿蘭若

還好有去看別的說明
大德您這段分享真是危險
是故若求第一義樂,應離憒閙,不入聚落,以求禪定三昧正受。
-
常獨行於山谷巖窟阿蘭若處、若草聚邊,獨一而行,求無漏樂。
-
是故若有愚人智慧薄少,捨第一義,樂求有漏樂——名相似樂,其人則為遠離光明而求黑闇。癡人退沒,以其不知功德過相。是故應當捨離聚落城邑之樂,常獨住於阿蘭若處。
-
兩段文字的句點段落,跟您所引用的方式完全不同。
意義天差地別......
分享是好事,但切記別去頭掐尾。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地藏王菩薩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2
發表於 2021-4-30 14:13:29 |只看該作者
還好有去看別的說明
大德您這段分享真是危險
是故若求第一義樂,應離憒閙,不入聚落,以求禪定三昧正受。
-
常獨行於山谷巖窟阿蘭若處、若草聚邊,獨一而行,求無漏樂。
-
是故若有愚人智慧薄少,捨第一義,樂求有漏樂——名相似樂,其人則為遠離光明而求黑闇。癡人退沒,以其不知功德過相。是故應當捨離聚落城邑之樂,常獨住於阿蘭若處。
-
兩段文字的句點段落,跟您所引用的方式完全不同。
意義天差地別......
分享是好事,但切記別去頭掐尾。

就算你引述全文,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阿蘭若是一個巖窟。而且不是人世間的普通巖窟
否則佛經不會說「菩薩依止巖窟」這種莫名奇妙的說詞

《佛説寶雨經 》
云何菩薩依止巖窟
善男子。譬如師子依據山窟。菩薩如是常能安住智慧巖窟


建議你去讀《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裡面對阿蘭若有較詳細的說明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3
發表於 2021-4-30 14:28:45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4-30 14:32 編輯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7n0006_p0079a05


不要以為阿蘭若巖窟 只有大乘經典有講。
事實上 原始經典《相應部》 也有提到如何到達「窟宅」。但只是蜻蜓點水 提到一點點。閱讀者根本看不懂在講什麼


Rank: 4

狀態︰ 離線
24
發表於 2021-5-2 00:09:27 |只看該作者
以下內容原本貼在開悟後的五種變化這篇文,

https://oursogo.com/thread-2979828-1-2.html

但我覺得跟禪宗要旨有關,所以拉過來

------------------------------------------------我是分隔線-------------------------------------

一、開悟是善根累積的結果

二、開悟是停止內心深處一切行為造作,包括停止對名相的注意,做內心深刻觀察而得的。

三、開悟後必然會有心頭鬆開的感覺,從此不再緊抓著生命。

四、開悟後氣脈變化,有些舊疾、老毛病會不藥而癒,相貌也會有所改變

我之前也講,你真的開悟了,得四不壞信,對於佛、法、僧、戒都有不可毀壞的堅固信心,另外一個就是得""法眼淨"",可以區分如法與不如法,可以區別正法與邪法,,可以分辨真修行人與附佛外道、邪魔歪道;可以知道怎樣修行。所以開悟證初果的人,又稱見道,看見修行的道路!!在此之前,都是盲修瞎練!

當然,有些人誤解了禪宗的說法,因為聽到六祖壇經裡面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這個,有時候言語的表達就是有這種侷限性,前面的這個說法,是指""見性""才是最重要的,禪定是""見性""的手段,解脫是""見性""後的結果,所以抓住重點來講,惟論見性。

那怎樣來說,開悟是善根的積累呢??其實佛法所謂的頓悟與漸悟,都只是方便,針對不同根性的眾生而言,善根深厚的,機緣一到,可能瞬間就開悟,這就叫頓悟(比如虛雲老和尚打破茶碗就頓悟),善根略淺的,就要漸漸修習止(戒)觀(定),累積善根,累積到足夠了,也就能開悟(慧)。其實沒有所謂的頓悟與漸悟,應該說起來,每個人開悟都是漸悟,都是慢慢累積善根而來,只是因為看到有的人快,有的人慢,不了解實情的人才會說有頓漸之分,其實是因為沒有去觀察,頓悟的人,他其實可能是累世善根(已經修行很多世),而漸悟的人,善根累積還不夠,所以比較慢。

比如佛陀表演開悟,也是從出家開始,慢慢表演,經過很長時間的修行而ˋ悟道,並沒有說一下就悟道。而所謂善根的積累,其實就是講六度的布施與持戒,這個主要對治"貪",忍辱禪定對治"瞋",般若對治"癡",精進通五度,每一度都必須要精進(不論是布施、持戒、忍辱、禪定都要精進)

所以要積累善根,還是要從布施、持戒來做起。禪宗也一樣是從布施、持戒做起。大家看六祖壇經裡面,那些聽六祖一席話就開悟的大師,沒有一個不是老修行,不論是追趕六祖的惠明法師,還是念三千遍法華經的法達禪師,或者是拿著大般涅槃經問六祖的無盡藏比丘尼,每個都有深厚的修行,累積了足夠的善根,機緣到了,一席話就開悟。禪宗度上上根人,而所謂上上根人,就是指積累善根無比深厚的人,這樣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而開悟是停止內心深處一切行為造作,包括停止對名相的注意,做深刻觀察後而得的。這個從六祖壇經裡面,惠明法師追到六祖之後,六祖要他做什麼,大家記得嗎??

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就是要惠明法師停止一切內心深處的行為造作,而惠明法師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進入這樣的定境。

前面講累積善根,你善根積累深厚之後,再用足夠的定境去做觀察,就有開悟的機會。

要證初果,你至少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

而入定後的觀察呢,可以用六祖的開悟偈來引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入定一段時間後,心會自然放掉一切

這時候就看你的機緣了!!善根足夠,定境深入,自然水到渠成

還沒有開悟,就表示你修行還沒到位,可能是善根積累不足,可能是定境不夠深入。

而開悟與否,跟你看多少佛經,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不是你看越多就越好!

這也就是為什麼開悟前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想要學習無量法門,那是在開悟後的事,不要在開悟前做,避免累死自己又徒勞無功。

而心頭鬆開、氣脈與相貌變化,等到真的開悟,就知道這些所言不虛!

南無阿彌陀佛!!
宴坐水月道場,修習空花萬行,大作夢中佛事,降伏鏡裡魔軍,廣度如幻眾生,同證寂滅菩提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5
發表於 2021-5-2 12:15:25 |只看該作者
不要以為阿蘭若巖窟 只有大乘經典有講。
事實上 原始經典《相應部》 也有提到如何到達「窟宅」之道。但只是蜻蜓點水 提到一點點。閱讀者根本看不懂在講什麼

原始佛教《相應部》提到,佛陀說要為大家講「窟宅之道
但在《相應部》以及其他原始經典都沒有關於演說「達窟宅之道」的內容。可說是支字未提
由此可見,原始經典內容貧乏 不足

佛陀講「窟宅之道」的內容 都只出現在大乘經典
原始佛教信徒 批評大乘經典是偽經。不屑讀大乘經典,
在我看來,這些人都極愚蠢 自斷慧命,自絕於佛道門外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 21:3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